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12/29

2015 歐洲魅影影展觀後雜語記事

2015歐洲魅影影展,挑了幾部片子看,幾部片子的主題獨特,觀後雜語記事純屬個人意見,供本人日後回憶參考,不是專業影評。

----------------------------------------------------

BELGIUM 比利時

蘿森
Rosenn

導演 Yvan Le Moine
2014, 劇情片, 片長100分鐘
法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PG 13

著名的英國作家 Lewis,一位已屆四十的男人,帶著一點陰沉的優雅。在1909年印度洋的波旁島 (Bourbon Island)遇見了一位年輕而光彩奪目的女子 Rosenn。這段經典的美好邂逅在明亮與歡樂中展開。然而,有著睿智思維健談的他在涉入一段親密關係後卻成了”高尚的卑鄙小人”…。一場愛與憐憫的角力就此展開。



【感想】

畫面拍得很美,每個鏡頭如風景畫般的美。但是歐洲片就是有點人文色彩,許多表現手法是很平淡、內斂,所以前半部感覺有點無聊,打了幾次哈欠,忍著半途離開的念頭。

故事有點老套,一般常聽到的那種壞男人的故事。但是看這部電影時,真的不會覺得男主角很壞。

我一直在等一個爆點,每部電影總會有個核心價值,有個爆點。我就是在等那個爆點,那個導演想表達的核心價值。

影片進行到中間以後,開始有點意思了,畫面開始呈現出淒涼、泠黑的視覺風格,不像片中前半部那種黃金般燦爛明亮的視覺風格。雖然表現出來的感覺仍然是平平淡淡,但是可以嗅到一絲不尋常的味道。

最後,總算真相大白,在某個畫面中,竟然也感動到我逼出幾滴眼淚。

這部片子觀看時感覺平淡,但是觀影離開後,那個影像後勁力道久久不散,讓人不自覺的想起整個情節,然後愈來愈覺得男主角很壞、壞透了,的確符合上述電影介紹形容男主角是所謂「高尚的卑鄙小人」,令人寒心。

------------------------------------------------------

DENMARK 丹麥

命運談判局
A Hijacking (Kapringen)

導演 Tobias Lindholm
2012, 驚悚片, 片長103分鐘
丹麥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R

一群索馬利亞海盜劫持了丹麥貨船「羅森號」,船隻航行在印度洋上,天氣很好,海盜有恃無恐,時間寶貴是西方的概念,他們只在乎贖金。「羅森號」所屬的總公司CEO是商場談判高手,決定親上火線和海盜周旋,他唯一被要求的重點就是保持冷靜。問題是,世上沒有一家航運學校曾教過學生如何對付海盜,冷靜在燠熱的船艙是不被考慮的選項。

2012 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2012 多倫多影展,2012 倫敦電影節,2012 東京影展,2012 金馬影展。



【感想】

平常若要我挑片,我應該不會挑這部片子來看,不是我喜歡的主題。

這就是近幾年來我會關注歐洲魅影影展的原因,只要時間許可,不預設立場,去看看人家挑的片子,以別人的觀點來看片子,以我自己的感受來解讀片子。

海盜劫持貨船,這種主題的電影不多,但是近十多年來各國貨輪都有發生的狀況,台灣漁船也有類似被海盜劫持的案例。

說起來慚愧,我對於這方面的資訊不是很注意。看完此片後,上網查了一下,哇~台灣漁船被劫持的案例很多呢!中國漁船也是。

匯整維基「索馬利亞海盜行劫台灣漁船紀錄」與其它相關媒體報導如下:


  1. 2005年8月,分屬高雄、琉球籍的台灣漁船「中義218號」、「新連發36號」和「承慶豐號」(除台灣籍船長之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越南、印尼與菲律賓的漁工,合計47人),被劫。船東付出400多萬至700萬元金額贖回。

  2. 2007年5月,台灣高雄籍漁船「慶豐華一六八號」(2名台灣船員與12名中國籍漁工),被劫歷經5個月。歷經5個月斡旋,同年11月以交付20萬美元(600萬元)贖金後獲釋。5月25日,在與船東的談判陷入僵局後,殺害了遼寧船員陳濤。 

  3. 2009年4月6日,台灣高雄籍漁船「穩發161號」(約700多噸的遠洋鮪釣漁船)被劫,2位台灣籍船員:船長與輪機長,5名中國籍的船員、17名菲律賓籍船員,6名印尼籍船員,共30位;4月9日時該船被海盜充做母船用以劫持快桅阿拉巴馬號。直至次年2月11日由英國專家搭乘直升機於海上丟包數千萬元贖金獲釋。期間有兩名船員病故。相關電影美國2013年《怒海劫》,電影中索馬利亞海盜駕駛的漁船(海盜母船),就是台灣高雄籍漁船「穩發161號」。

  4. 2010年,「泰源227號」遇劫,8個月後獲釋,船東聲稱未付贖金,但隔年傳出財務不佳倒閉。 

  5. 2010年,「旭富一號」遇劫,船東與海盜不間斷交涉,於1年半後,26名船組人員獲釋。

  6. 2010年3月30日,台灣「日春財六十八號」漁船在印度洋遭索馬利亞海盜劫持。中華民國外交部表示因海盜要索贖價甚高,且國際掮客從中介入,與索馬利亞海盜的談判至2011年4月才達成初步協議,贖金才從800萬美元降到500萬美元。不過2011年5月21日該漁船卻被索馬利亞海盜利用作為攻擊母船與美國海軍第五艦隊軍艦「USS Stephen W. Groves (FFG-29)」交火,被夾持的船長吳來于與劫船的三名索馬利亞海盜,在交火中一起遭美軍擊殺。後美軍將船擊沈,屍身隨船沉海。台灣外交部協助吳來于遺屬向美方提起行政申訴、請求賠償,但2012年2月下旬遭美國海軍作成駁回決定。

  7. 根據2015年9月台灣媒體報導,台灣駐歐盟代表董國猷與歐盟及「海洋無海盜計畫」簽訂備忘錄,將援助16萬6000美元,啟動「索馬利亞海洋通訊倡議」。該倡議致力於將監控船隻行動、協調索馬利亞國內海防、及歐盟主導的國際海軍進行防治海盜活動,以保衛漁船航道安全,並加強索馬利亞的港口管理。

看完上述台灣漁船被劫持的案例,再回想幾個小時前看的影片內容,非常有感觸,我的態度、觀感完全改變。

大家真的應該看看這部片子,雖然不見得很好看,沒有帥哥美女,沒有太多的配樂,沒有太多美景,偶爾有點沈悶。

不過歐洲片子,比較帶有人文藝術氣質的片子都是這樣子,一種很內斂、自制、簡單動作的情緒表達,不會有誇張的煽情。明明是腥風血雨、膽顫心驚,可是電影看起來卻自然、平淡到有點沒事的感覺。與日本的內斂、自制、侘寂...的表達方式又不太一樣。

片子一開始的序幕氛圍有引起我的好奇心。

整部片子沒有血腥噁心畫面,連海盜上船的過程都是口述。被挾持的船員關在狹小的艙房中,導演只有用船員身上內衣汗濕的畫面來表達船員所受到的悶熱禁錮的折磨。又用被挾持的船員口述抱怨只能在狹小的艙房對著牆壁的桶子尿尿大便,臭到受不了。後來又用畫面呈現被挾持的船員在海盜的監視下,將那些裝滿尿屎的桶子拿去外面厠所倒掉時,那種嘔心臭味,連海盜都掩鼻。但是仍然沒有讓人看到噁心的屎尿畫面。

即使談判贖金,「羅森號」所屬的總公司CEO 也是很冷靜自制的語調。

就在漫長的交涉贖金的過程下,好不容易談妥贖金,完成空投贖金,船員準備回家,一切看似完美結局下,爆點出來了,一個意外結果出現了,但是畫面仍然呈現的很平淡。

我覺得看完此片:
  1. 應該要找些博奕理論與心理學的書來看看,總會有派上用場的時候。

  2. 要學習分辦「壞人」、「扮白臉、裝無辜的壞人」,要小心這類人。

  3. 現代海盜也會使用網路,所以出事後,「羅森號」所屬的總公司CEO要求所有船員家屬、公司員工不得對外洩露訊息、不得對外爆料,以免海盜知道公司的決策。

  4. 看這種片子,心情是有點沈重的。但是有機會看看,模擬一下自己的決策,有時候會有不同的學習收獲。

  5. 災難,往往發生於一瞬間,本能的反應會影響生存機率。所謂的本能,也包含平日對於訊息的吸收、學習所融入的自我決策。意思就是說,如果您被綁架挾持,您要怎麼辦?綁架10天,在惡劣環境下,有毅力、體力撐住,然而若被綁架6個月~2年,甚至獲救釋放日期遙遙無望時,您還有毅力、體力撐住嗎?

  6. 相較丹麥的「羅森號」,反而2010年台灣「日春財六十八號」漁船在印度洋遭索馬利亞海盜劫持的過程更戲劇化,光是想像就很有畫面,更值得改編成電影,來弔祭被美軍擊殺的被夾持船長吳來于。可惜台灣沒有導演、編劇願意幹這事。

  7. 有機會,我要把美國2013年《怒海劫》找來看看。

很認同導演李安的論點,引述2013年11月26日媒體報導:


2013年11月25日於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人文講座中,導演李安表示,台灣電影格局不夠,缺乏主題經營,結構不夠紮實,對話也不太營養,感染力「有點懶」,會影響國際競爭力。

李安在講座中再度解釋,所謂「格局」不是要拍漢武帝、成吉思汗、賽德克巴萊,才叫恢宏格局;相反的,電影要小、要精準,才能做得好。

「中生代到年輕一代有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有點兒虛,說服力不夠。」


---------------------------------------------------

FINLAND 芬蘭

愛國者的血
A Patriotic Man (Isänmaallinen mies)

導演 Arto Halonen
2013, 劇情片, 片長97分鐘
芬蘭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PG 13

由芬蘭十年來票房紀錄保持的導演所執導。改編自70-80年代真實奧運醜聞。

排字工人托沃失業後,老婆鼓勵他做點有用的事,於是他決定去捐血。他的血液樣本讓醫院護士大為吃驚!接著,芬蘭國家滑雪代表隊僱用托沃為人體血庫,明星選手艾諾因而一路晉升到世界冠軍。但一樁意外影響到代表團奪得奧運獎牌的機會,現在成功與否都掌握在托沃的手中…



【感想】

題材獨特。可惜拍攝表現手法一般般,我感覺是編劇的劇本弱了些。主人翁最後的結局有點意外,卻也合理,片頭一句對白早已經埋下結局伏筆。

-------------------------------------------

GERMANY 德國

柏林之東,圍牆以西
West (Lagerfeuer)

導演 Christian Schwochow
2013, 劇情片, 片長102分鐘
德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R

妮爾莉與兒子歷斯終於來到圍牆的另一邊,一心忘掉過去開展新生,可是冷戰氣氛下,她男友的政治身份及死因疑點重重,使她未能過關獲新身份證。面對看不到終點的每日會談,凌厲詞鋒、倔強態度不得不修正,難民中心內裡身份不明的漢斯對孤獨的阿歷斯照顧關心,在她眼中也變成有目的潛伏接近。妮爾莉一心投奔自由,從未想過竟要接受驚恐妄想的精神考驗。



【感想】

說的是70年代末,東西德間微妙政治因素所造成的人生際遇。女主角是博士,化學科學家,因為想尋求新生活,所以申請移民到西德生活。經過嚴格、扒光所有衣服、赤裸裸的檢查後,到達西德,住進西德難民收容所,卻又要經過重重關卡面談審查,獲得西德公民身份遙遙無期,這段期間所發生的經歷。

碰巧,今年歐洲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中東敘利亞百萬難民潮,特別是德國總理梅克爾登高一呼,表明基於人道精神,德國願意承擔接收更多的難民責任。因為梅克爾的這個決定,也導致德國內部正反立場的爭議,其至出現「反德國伊斯蘭化」組織示威抗議。

所以這部講述70年代西德難民收容所的電影,或者可以一窺德國對難民處置立場的歷史背景。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前 2/3 拍得不錯,攝影運鏡用了許多燦爛光影來隠喻女主角心理上期待到西德開始新生命的希望。對比著住進西德難民收容所後,那種陰泠的氛圍,逐漸沈重,女主角的心情轉變成恐懼、猜疑、壓抑。整個故事內容就是在女主角在西德難民收容所所發生的事。

電影的後面 1/3 就不好看了,我一不小心失神,結果就有點看不懂。我真心認為後面的劇情安排的有點突兀。

我一直在想:
  1. 這部電影想說什麼呢?
  2. 想透過女主角來說什麼呢?
  3. 有達到導演編劇想傳達的效果嗎?
  4. 劇本改寫成別的方式會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我認為這部電影是屬於「小題大作」型,就是劇本內容只是抓住某一個小小的片段或主題概念,然後放大成一個故事。這樣子的做法,要做得好,難度比較高,簡單的故事,小小的格局,如何讓鏡頭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考驗著編劇、導演的功力。我覺得這部電影沒有做到,特別是電影的後面 1/3 ,處理得不好,可惜了。

看完後查了一下資料,據說:電影劇本是根據 Julia Franck 的傳記小說 Lagerfeuer (營火) 改編而成。編導將原著中的多角度敘事,改成只集中在女主角 Nelly Senff (Jördis Triebel 飾) 身上,務求讓觀眾更能感受到 Nelly 的壓力以及心情起伏。

與我認定此部電影是「小題大作」型的結論一致。

西方人很喜歡「小題大作」型,學術論文也是這樣。

先前讀 papers ,找了學術期刊與會議論文。某篇會議論文的內容大約10張A4紙,密密麻麻的豆芽菜英文,令人無法喘息,頓時間頭暈目眩,以為很深奧。讀了很久,經過剖析,利用刪除法刪~刪~刪~到最後,很想駡髒話,整篇重點居然就是論文摘要的一句不到10個字的話,真的就只有那個簡單的觀念,然後用許多資料、案例來小題大作、環環相扣、鑽研成一篇論文。

自從我看懂這篇論文的架構後,後來看別的期刊論文就變得比較容易進入狀況,知道重點在哪裡,哪些可以直接無視跳過。

有些人是依靠別人找好的 papers 、整理好的 papers 輕鬆得到學位。不過,有些過程還是自己做比較好,例如:找 papers 、讀 papers 、分析 papers 。

這種資料探勘的過程,只能自己去體會、摸索、學習。一旦知道其中奧妙,很容易在日後生活應用上。特別是在面對新領域、新事物時,這種資料探勘、去蕪存菁、分析決策的能力,往往能讓人有意外收獲。花了數十萬元學費,似乎學到這個能力,才是真正值得。

--------------------------------------------------

HUNGARY 匈牙利

美國夢風情
A kind of America / Valami Amerika

導演:Herendi Gábor
2002年, 劇情喜劇, 115分鐘
匈牙利文發音,中文字幕
分級: PG 13

Tamás是位在布達佩斯工作的年輕影像剪輯與廣告導演,夢想著拍攝他的第一部電影<<罪惡城市>>。他已經完成腳本卻苦無資 金;因此,當他收到美國電影製片人Alex Brubeck發來的email,說他喜歡這個腳本並且願意跟他見面時感到相當的驚喜。Tamás彷彿看見他的夢想即將成真。在他兩個兄弟Ákos-一位 成功的管理者與色胚;以及András- 一位詩人與完全的失敗者,兩人的幫助下,他試圖在這位美國製片人面前留下好印象,並說服他投資自己的電影。在這途中驚喜與歡笑總是不斷…… 

【感想】

很無聊的電影,雖然歸類為喜劇片,根本沒有上述電影介紹所說的驚喜與歡笑。前面60分鐘,已經是片長115分鐘的一半,劇情鬆散,不好笑,沒有笑點,沒有令我發笑,也沒有什麼劇情,沒有重點,攝影也沒有拍得特別美。所以看完60分鐘後,我決定放棄、離開。

匈牙利是沒有好電影嗎?真不懂策展人為什麼要選這部2002年的老電影?用意為何?

歐洲魅影影展也辦了許多年了,總該有許多挑片經驗,不知道主辦單位想什麼?怎麼會挑這種片子呢?

---------------------------------------------

POLAND 波蘭

神之手 Bogowie (Gods)

導演 Lukasz Palkowski
2014, 劇情片, 片長120分鐘
波蘭語發音,中英字幕分級: PG 13

本片講述了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波蘭著名心臟外科醫師兹比格涅夫・莱利加(Zbigniew Religa)带領他的醫療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完成波蘭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的故事。

2014 格丁尼亞 (Gdynia) 電影節-最佳影片。2015 波瀾電影獎-最佳影片。

【感想】

這部片子是真人實事改編,片名《Bogowie》是波蘭語上帝的意思。敘述1987年波蘭著名心臟外科醫師醫師 Zbigniew Religa ,花費23個小時,成功完成波蘭史上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手術結束後,助手直接昏睡在開刀房角落。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選得有特色,高瘦、駝背、菸不離手,一出場就令人印象深刻,己經隠喻是怪醫風格。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器官移植醫學沿革》:台北榮總心臟外科於1987年完成台灣地區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前幾年,台灣的「波波醫學生」事件,讓許多台灣人頓時聽過「波蘭」這個國家。不然,恐怕許多台灣人不知道有波蘭這個國家。

看了這部電影,會對波蘭這個國家有更多的認識。電影中呈現出1980年代的景觀,很多東西都是現在生活中看不到的,例如:開刀房的人戴著棉布口罩、量血壓的機器。

這部片子的風格與表現手法,不同於我們常看的美式醫療劇,剛開始看,有點泠,看不太下去。

2014年的片子,算是很新。某個角度而言,幸好人家波蘭導演保有自己的風格、敘事手法,不流於俗眛。這部電影讓人反思許多議題。

人家波蘭,一個波蘭史上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的故事也能拍成電影,台灣呢?就是沒有那樣的編劇、導演做這種事。

難道台灣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的過程、醫療團隊所付出的心力沒有故事可拍嗎?

很認同導演李安的論點,引述2013年11月26日媒體報導:


2013年11月25日於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人文講座中,導演李安表示,台灣電影格局不夠,缺乏主題經營,結構不夠紮實,對話也不太營養,感染力「有點懶」,會影響國際競爭力。

李安在講座中再度解釋,所謂「格局」不是要拍漢武帝、成吉思汗、賽德克巴萊,才叫恢宏格局;相反的,電影要小、要精準,才能做得好。

「中生代到年輕一代有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有點兒虛,說服力不夠。」


---------------------------------------------

SLOVAKIA 斯洛伐克

步入黑暗 A step into the dark (Krok do tmy)

導演 Miloslav Luther
2014, 劇情片, 片長120分鐘
斯洛伐克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PG 13

一位年輕醫生,前游擊隊領袖,他是一個英雄,還是一個殺人犯?他的妻子,是一個受害者,或極權主義政權的走狗?他的情人,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還是一個天真的被命運背棄的單身媽媽?在共產主義崛起的時代,這些反面英雄人物戲劇性的命運是暴力和反抗,軟弱和勇氣的故事,就像那些在現今仍持續發生的故事一樣。


【感想】

挺複雜的一部戲,交錯進行的情節、場景,頭腦有點轉不過來。我不喜歡這部片子,中途離開。

--------------------------------------------------

UNITED KINGDOM 英國

驕傲大聯盟 Pride

導演 Matthew Warchus
2014, 劇情片, 片長119分鐘
英語發音,中文字幕
分級: PG 13

1984年,柴契爾夫人正採取鐵腕作風打壓英國工會團體,各地抗爭罷工頻傳。然而,南威爾斯一座鄉間小鎮上,兩股出身背景天差地遠的反對勢力,卻意外在此結盟。當熱愛狂歡、打扮入時的倫敦同志,遇上民風保守、勤勉工作的威爾斯礦工,儘管雙方都是政府高壓統治下的受害者,他們真的能放下彼此之間的歧見,共同攜手對抗柴契爾政府嗎?

2014年坎城影展同志金棕櫚獎最佳影片,2015年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配角獎 。



【感想】

這是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剛開始,有點像是紀錄片風格,不太像電影,也不覺得好看,甚至我不抱期待。

一開始是倫敦男同志馬克,看到電視新聞報導政府打壓主導罷工的煤礦工會,認為同志戀者也應該為了支持這些礦工來盡一份心力。於是組成 G. L. S. M.(男同志、女同志支持礦工聯盟,簡稱「同礦聯盟」),在街頭募款,想捐款給煤礦工會,但是卻因為同志戀身份而被拒絕。於是他們找到一個偏遠鄉下的南威爾斯小鎮,除了募款捐款,與當地人交流,也曾經遭遇歧視與拒絕,因為雙方的真心相待,同礦聯盟贏得小鎮居民認同,共同奮戰到罷工結束。

隔年倫敦同志彩虹大遊行,由同礦聯盟支持的南威爾斯小鎮居民發起各地煤礦工會動員居民前往倫敦支持同志彩虹大遊行,成為第1個由特定工會支持的同志遊行。因此,隔年工黨將保障男女同志戀權利納入法案,成為首部同志權利法案。

因為這樣子的機緣,原本在南威爾斯小鎮扶養2名年幼子女的年輕太太,因為男同志戀者的鼓勵,去讀大學,後來甚至成為南威爾斯第1位女性議員。

創立「同礦聯盟」的男同志馬克仍然致力為社會人權理念奮戰,直到26歲那年,檢測出有 AIDS,隔幾天就死亡了。

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就是編劇,適當取材,扒梳出一段意外的組合、感動人心的互動、驚人的結果、有趣的故事。

整部電影可以看到1985年的英國對同志戀的許多偏見、歧見,各種角度的探討,有笑點、有感人,令人不知不覺地流下眼淚。最後看到結尾字幕上打著26歲的馬克因為AIDS去世,令人不勝唏噓。

----------------------------------------------

TURKEY 土耳其

最後一封信 Last Letter (Son Mektup)

導演 Özhan Eren
2015, 戰爭片, 片長122分鐘
土耳其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PG 13

埃克雷姆上尉是一名年輕的空軍也是第一批奧斯曼飛行員之一。他在迎接小女兒誕生的過程中失去了妻子。在1915年2月,英國艦隊的第一個襲擊下,埃克雷姆離開伊斯坦堡前往加里波利駕駛第一批飛機。有一天,在從事空中偵察任務時,埃克雷姆趕去援助一群正被兩架英國飛機攻擊的土耳其醫護人員。其中,一名年輕的護士名叫尼哈爾。當尼哈爾因自己的職責必須返回伊斯坦堡時,這段感情亦將開展成為一段透過信件傳達的偉大愛情。



【感想】

這部電影是2015年的片子,很新,然而影片設定的場景是1915年,所以很難得地看到許多現在看不到的東西,例如:早期沒有機艙的雙人螺旋槳飛機、飛行裝、手搖式錄影機、按下快門就會砰一聲冒煙的照相機、飛行員用手指拿起炸彈舉到機身外丟下來完成轟炸、雙人螺旋槳飛機在空中纒鬥、飛行員在空中以手槍攻擊敵機飛行員...都是現代人想像不到的場景,在電影中細膩地重現1915年的時代氛圍,一大驚喜。

說實在,因為不了解土耳其歷史,所以對於影片中1915年的歷史背景不懂,對於土耳其的人文風情也不清楚,所以看不懂影片中的一些小細節、動作的涵義。

簡單地說,這部電影就是:土耳其觀點的愛國戰爭愛情片。描述土耳其在抵禦英國盟軍海空攻擊的局勢下發生的故事。

關於影片中的愛情,沒什麼太大的意外,在那種戰爭不穏定的局勢中常見的故事。因為表現的很內斂,沒有太大的激情,所以感覺淡淡的。

不管是哪個國家的電影,總喜歡把女主角塑造成苦守寒窯、忠貞不二的聖女貞德,執著數十年、一輩子的堅信男主角會回來,一種殘缺的愛情,一種遺憾的美。

雖然劇情老套,但是整部片子拍的中規中矩,空戰、海戰、砲戰都有,攝影、演員、劇情、配樂,親情、愛情、友情、愛國心、民族主義、宗教信仰全都有提到,各方面水準很整齊。前半部略無聊,後半部比較有意外的爆點,最後的某些氛圍竟也逼出我幾滴眼淚。

至少比2014年看到的土耳其片《伊斯坦堡愛無畏 Majority (Cogunluk)》有意思。

----------------------------------------------------

2015/08/25

20150825 幾部探討安寧自殺、安樂死的影片

剛剛看完英國奇幻文學作家暨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患者泰瑞.普拉契特(Terry Pratchett)的紀錄片《死亡處方箋》(Terry Pratchett : Choosing to Die)(2011),很感動,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紀錄片,正反面觀點能客觀中立的呈現,選擇的病例、攝影、剪輯、配樂都很好,能得到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當之無愧。

加上最近看了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患者佐藤雅彥《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ISBN:9789865626150),頗有感觸,書中紀錄作者為了保持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患者尊嚴自主生活的權利,不進入療養院而所做的種種努力,令人看了有點感觸。

最近看到某位2012年確診肺癌末期的網友,2014年發現癌細胞擴散到腦部。這幾年多多少少也看過她的抗癌文章,看她做了那麼多的抗癌治療,從化療→標靶→各種新藥人體實驗→放療→全腦放療(自費12萬元),外加各種仙丹補品,花了無數的錢。每位病人都希望自己是那稀少的5年存活率患者,而做了許多努力。當她發現癌細胞擴散到腦部,仍然在努力想辦法活下去。

雖然有一些相對來說算是個位數的網友留言誠懇建議她採用安寧療法,放棄無效醫療。可是在數百位網友支持鼓勵她加油的留言情況下,當事人根本聽不下去。在她花了這麼多錢、這麼多心血努力、忍受這麼多醫療痛苦的情況下,要承認抗癌失敗,選擇放棄,採用安寧療法,是很困難的,當事人根本聽不進去。

本來,我也想給她留言,最後還是不摻和了。

事實擺在眼前,單國璽樞機主教在癌細胞擴散到腦部後,很快就辭世。幾乎癌細胞擴散到腦部的人不僅活不久,而且都不是善終,都會面臨巨大的痛苦。

所以我整理了幾部探討安寧自殺的影片,希望社會大眾有機會看看下列幾部優質影片,能讓更多人理解安寧自殺的議題與執行過程,不要因為無知而害怕而抗拒。

期許政府相關部門能每年巡迴舉辦安寧死亡影展,推廣安寧死亡的觀念。電影,一直都是洗腦、教化無知大眾最好的工具。

以後若有看到適合的片子,陸續加進此文。

子葳格主我的一句老話:

窮人沒有生病的權利,希望台灣盡快通過醫護人員協助安寧自殺立法,保障窮病人無痛且尊嚴的死亡權利。

------------------------------------------------------

觀看日期:2015年8月24日

影片1:


《死亡處方箋》
Terry Pratchett : Choosing to Die
(2011)

以下資料摘錄於2015年3月13日天下雜誌《我有權選擇我的死亡嗎?一位名作家之死》:

國際艾美奬的紀錄片。 
英國奇幻文學作家泰瑞.普拉契特(Terry Pratchett)2015年3月12日去世,得年才66歲。 
普拉契特2007年得知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就開始思考自己要怎麼死、何時死。
普拉契特為了了解安樂死,他帶著導演查理‧羅素(Charlie Russell),拜訪多位罹患致命疾病並決定接受安樂死的病人,拍成紀錄片Choosing to Die(台灣翻譯為《死亡處方箋》)。 
普拉契特採訪的對象,包括英國富翁、漸凍人症患者史梅利決定接受安樂死,及最後前往瑞士執行安樂死機構「尊嚴」(Dignitas)簽署文件、吞服毒藥死亡的全部過程。 
而普拉契特自己,在拍攝他全程陪伴史梅利安樂死亡的過程之後,選擇放棄安樂死。「我不是怕死,我要活下去,是為了推動英國可以合法的安樂死,並妥善地被執行。」

【觀後感想】

  1. 瑞士執行安寧自殺的組織《尊嚴》創辦人是一位律師,他是受到歐洲人權公約的影響,在法律範圍內,在工業區設立一個執行安寧自殺的場所。每位客戶需要經過2次醫師的面談,反覆評估確認客戶有自主清醒正常意識,且完全理解安寧自殺的意義、程序,也親自練習如何喝下安寧自殺藥水,並填寫完所有法律相關文件。在喝下安寧自殺藥水前,隨時都可以改變心意而中止。

  2. 安寧自殺藥水很難喝,所以需要先喝一些止吐的胃藥。約20分鐘後,再一口氣喝下安寧自殺藥水,不能分開慢慢啜飲,否則會睡著,不會死亡。會陸續呈現睡眠打呼狀態,逐漸抑制呼吸,約10~15分鐘,平靜無感死亡。

  3. 安寧自殺的主要核心重點:自主清醒正常意識,自己執行喝下安寧自殺藥水或注射針劑。

  4. 所以,影片中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英國奇幻文學作家泰瑞.普拉契特(Terry Pratchett)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目前雖然他的精神狀況正常,如果他想要以後才選擇安寧自殺,請問醫師能否幫他執行?醫師說:因為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神智狀況會慢慢演變成時而思緒正常、時而混亂,很難確認是否有自主清醒正常意識,錯過了可以自主決定的時機,屆時可能也無法自行服用藥物,醫師不願意幫他執行安寧自殺。

  5. 很感動,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紀錄片,正反面觀點能客觀中立的呈現,選擇的病例、攝影、剪輯、配樂都很好,能得到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當之無愧。

  6. 中央社於2008年6月4日引用路透社新聞,摘錄內容: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用來麻醉或讓動物及寵物安樂死,在全球都屬於合法使用。巴比妥酸鹽又稱為「寧必妥」(Nembutal),嚴格限制只能給獸醫使用。巴比妥酸鹽是可以在人停止呼吸前,讓人進入睡眠狀態,造成可靠與麻醉死亡的少數藥物之一。安樂死在荷蘭、盧森堡、比利時及美國俄勒岡州屬於合法,這些國家的醫師能使用巴比妥酸鹽結束人的生命。

----------------------------------------------------

觀看日期:2013年10月2日

影片2:


《甜蜜天堂》
Miele 
(2013)

導演:薇拉莉葛琳諾 Valeria Golino 
演員:潔絲敏婷卡 / 卡洛賽茲 / 利貝羅德瑞恩佐 

資訊:義大利/法國|2013|DCP|彩色|96分 


女醫生的工作是幫助臨終病人縮短病痛的折磨。某日,一位身體健康的老人也來要求她的協­助,只因他認為自己活夠了。這場相遇考驗著她的信念,也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著名義大­利女演員薇拉莉葛琳諾首度執導即展露光芒。

2013 坎城影展人道主義獎 
2013 義大利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新導演獎 
2013 義大利銀緞帶最佳女演員、最佳新導演、最佳音效獎 
2013 布魯塞爾歐洲電影節觀眾票選獎 

【2013年10月26日 觀後感】

女主角的眼神很有味道、很有戲感。片中的音樂也好聽。劇本很有意思,探討安寧自殺議題。

剛開始看不懂,不懂女主角為什麼要搭長途巴士到一個看似落後的地方旅遊,到寵物店買藥。後來才懂原來現實生活中,真的是這樣,許多外國人會特地搭飛機到這個偏遠地方的寵物店買藥。

影片一開始的10分鐘,我就心酸流淚。看完此片,更堅定我支持台灣能盡早通過安寧自殺合法化的立場,而不是僅僅止於台灣現有的安寧療護。自從照顧過癌末重症患者後,我深切認為安寧療護是不夠的。

癌末重症患者與其他有正當理由不想活著的人,都應該有權利獲得尊嚴安寧死亡,尋求無痛善終。

台灣應該通過相關法律,在正當合法程序下,由專業人士協助執行安寧自殺或安寧死亡。

每當我看到報導久病厭世、跳樓跳海跳河上吊燒碳自殺的新聞時,總是感到非常難過。這些人有權利得到安寧死亡,而不是一個人自行去執行死亡來經歷痛苦與恐懼。一個重視人權的社會,不應該剥奪人可以尋求善終的權利。

唉~執筆一歎!立法院諸公大人,當各位忙著關說別人犯法的司法案件時,卻將牽涉到每個人可能會遇到的安寧死亡的基本人權立法議題棄之高閣,無人聞問。這種造孽行為,立法院諸公大人,最好這輩子都不會生病,也不會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一天。若真有那麼一天,讓這些立法院諸公大人嚐嚐何謂早知道。

我真心希望台灣能有像片中女主角這種私下協助執行安寧自殺的專業人士,現在的我真心認為這種行為是會有福報的做善事,是「死亡天使」。

我也希望如果有那麼一天我需要「死亡天使」的協助時,能找到人來幫我執行,希望收費不要太貴啊!

--------------------------------------------------

觀看日期:2011年8月7日

影片3:


《老爸的單程車票》
法語:Les Invasions barbares
(2003年)

以幽默的方式探討安寧自殺 / 安寧死亡 / 安樂死的議題,笑中帶淚,好看。

雖然以2015年來回議2011年看片的記憶,有些模糊,但是幾個片中探討的議題:

  1. 到陌生的國外尋求比較完善的安寧自殺服務?或者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選擇安寧自殺?
  2. 向黑道買高劑量的嗎啡、海洛因等毒品來為病人止痛。
  3. 最後是花錢請有執照的醫護人員私下到宅來打高劑量的海洛因(疑似,有點忘了)安樂死。醫護人員離去前,再次表示出了門就不存在這件事,彼此都不認識。

-------------------------------------------------

觀看日期:2014年

影片4:

日劇《白色榮光 4 -螺鈿迷宮》
(2014年)

因為劇本是具有醫師身份的海堂尊的同名小說改編,所以在此劇中,可以看到這位醫師作家建構一個癌末、安寧死亡、火化入廟法會等一條龍、最短、完美的死亡天堂之路。

一貫的日劇細緻風格。我希望劇中的螺鈿迷宮安寧死亡模式能在台灣被實現,至少我希望能這樣子迎接死亡。

------------------------------------------------------

觀看日期:2015年9月27日

影片5:


《心寧病房 》
Wit
(2001年)

劇情很單純,卻是大部份卵巢癌癌末患者的經歷,特別是那些在資訊不明的誘導下、沒有想清楚就同意接受新藥人體實驗患者會遇到的情況。

嚴格說來,這部電影稱不上是「安寧療護的電影」,頂多可以說是「為什麼要進行安寧療護的電影」。

就是說,此片的情節呈現的重點在於「為什麼要有」安寧療護,而不是「如何做」安寧療護。

戲中頂多只有片尾由善良的護理長提出讓主角思考病危時要「急求」或「放棄急救(DNR)」的選擇,這個情節與「安寧療護」有點關聯。

或許是因為這部片子是完成於2001年,即使在觀念開放、重視人權的歐美,對於安樂死、安寧療護、安寧自殺等議題,仍然還算是有點爭議,所以電影的表現手法比較保守。

10多年後,看到2009年英國的《在瑞士的日子 》、2011年英國的《死亡處方箋》、2013年義大利/法國的《甜蜜天堂》告訴世人「安寧自殺」是怎麼一回事、如何進行,讓世人更明瞭,去思考或許「安寧自殺」也是一個適合的選項。

由上述電影的內容分析,可以看到安樂死、安寧療護、安寧自殺等議題開放性在10多年來的思想躍進歷程。

對於安寧工作推動者而言,也必需改變推廣教育的角度。由早期宣揚安寧療護、「放棄急救(DNR)」,進化成現在更應該推廣教育「安寧自殺」的精神與執行過程。

待補...

----------------------------------------------------------------

觀看日期:2015年9月28日

影片6:
《在瑞士的日子 》
A Short Stay in Switzerland
(2009年)

英國片,根據2006年一位本身是醫師的漸凍人真人實事改編。好片,值得推薦。

在此片可以看到以下值得討論的議題觀點:
  1. 女主角是如何形成安寧自殺(安樂死)的決策過程,甚至自行嚐試吃過量藥物自殺而失敗。
  2. 面對子女的反對到後來支持到瑞士安寧自殺的心境轉折。
  3. 面對好友強烈反對,甚至認為安寧自殺(安樂死)是懦弱的行為,與女主角大吵爭執。
  4. 女主角對於英國法律不准安樂死的控訴。
  5. 到最後決定經由媒體記者採訪錄影,公開她支持安樂死的人權。

影片中也說明:
  1. 自殺藥物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很苦,喝下時要立刻吃巧克力。
  2. 為什麼要坐著喝下自殺藥物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而不能躺著喝下藥物。因為要直立上半身,讓藥物盡快發生睡眠效果。出現睡眠打呼聲後,就可以移成平躺狀,很快地就會呼吸中止。
  3. 必須在意識清楚,確定明瞭所有的程序,可以自行拿取服用藥物。

---------------------------------------------------


【希望有機會觀看的片單】

  1. 死亡醫生(You Don't Know Jack):2010年,USA。
  2. 點燃生命之海(西班牙語:Mar adentro,英語:The Sea Inside) :2004年,西班牙。

-----------------------------------------------------

【其它】

我在2014年11月3日針對「俄勒岡州腦癌末期患者布莉塔妮‧梅納德(Brittany Maynard),日前宣示將結束生命後,已於2日在家人陪伴下,以安樂死與世長辭。」發表的評論如下:

其實,如果看過國外安樂死、安寧自殺的電影,就會知道執行過程是很嚴謹,一點也不恐怖,邀請親友來參加自己的安樂死,就好像參加婚禮一樣的神聖、感恩、不捨。 
不要以人道理由反對安樂死,希望台灣盡早通過醫護人員協助執行安樂死、安寧自殺合法化的立法。

2014年11月4日又補充「俄勒岡州腦癌末期患者布莉塔妮‧梅納德(Brittany Maynard)」評論如下:

我希望她的這一切能整理成記錄片,教育其他社會大眾認識醫療協助的安寧自殺,這是人權,這些善良的人都該值得有尊嚴的死亡。 
希望台灣盡早通過醫護人員協助安寧自殺合法化之立法。 
我不想再看到新聞報導因病而跳海、上吊、燒碳等不人道與痛苦的死亡,看到這類的新聞,總是令人很心痛,這些病人值得在愛的包圍下選擇更人道、無痛、喜樂的死亡方式。


2014/12/27

2014 歐洲魅影影展觀後雜語記事

2014 歐洲魅影影展,因為時間因素,只看了6部,略述觀後雜語記事。

在此謝謝國立中山大學歐盟中心的用心舉辦與披薩招待,很愉快的看電影經驗。


------------------------------------------------------

POLAND 波蘭
人生多美好 Life Feels Good

導演 Maciej Pieprzyca
2013, 劇情片, 片長112分鐘, PG:輔導級, 波蘭語發音,中英字幕。

波蘭真人實事改編,Mateusz從出生即罹患腦性麻痺,他的智能無礙卻在早年醫療技術不足之下被誤診。馬修有個還算和樂的家庭,瘋狂性格的父親,煩惱天下大小事的嘮叨母親,因母親過度照顧他而吃醋的姐姐,與永遠不在狀況內的老弟。只是他們永遠都不知道,他完全聽得懂大家說什麼,但每當他要試圖表達意見時,總是會弄巧成拙,讓大家更誤會他的智力不足。26年後,因母親無力繼續照顧而被送進收容所的他,在那裡遇見更多跟他一樣的人。他品嘗到類似戀愛的歡愉,卻也首度感受到失戀的痛楚。就在某個契機之下,他的聰明才智,終於被發現。

2014蒙特婁世界影展評審團獎、觀眾票選獎,與人道精神獎
2014波蘭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男女配角、編劇與觀眾票選獎



【感想】

男主角 Dawid Ogrodnik 演得讓我以為這部電影是找真正的腦麻患者來演的,直到電影結束的片後花絮,看到 Dawid Ogrodnik 與真正的主人翁在一起的影片,才發現原來 Dawid Ogrodnik 是很帥的型男,而且體型非常壯碩。電影中的腦麻患者的瘦弱體型、肢體攣縮、病態的外貌、漂移的眼神、行動,全是 Dawid Ogrodnik 模仿演出來的,太厲害了。沒看過電影的人可能不清楚,這不是男主角減肥而已,而且要瘦到很病態,瘦到沒有肌肉,瘦到可以呈現肢體攣縮感。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成功,不僅僅是男主角 Dawid Ogrodnik 演得逼真動人,主要是編劇與導演夠棒。

全球有許多腦麻患者,都有自己的故事,以台灣來說,最知名的就是花台幣20萬元娶了小他20歲的柬埔寨新娘的黃乃輝,而且還生了可愛的女兒。聽說黃乃輝的故事有拍成紀錄片。

所以,編劇要如何取材,以何種角度來傳達觀點,有了好的劇本,導演才有發揮的空間。《人生多美好 Life Feels Good》這部電影就是這樣,好的編劇,讓這個悲劇主角的人生變得很正面力量。

接下來是導演要如何呈現這個故事,這個笑中有淚、帶著深深人文情感的表現手法,有點悲情、有點喜樂、有點希望、令人感動。

不需要砸大錢,不需要大排場,不需要帥哥、美女、巨星。波蘭,也能拍出扣人心弦的好電影。強烈推薦值得一看。

-----------------------------------------------------

NETHERLANDS 荷蘭
西蒙 Simon

導演 Eddy Terstall
2004, 喜劇片, 片長102分鐘, PG:保護級, 荷蘭語發音,中英字幕。

Simon Cohen (西蒙) 是阿姆斯特丹地區的非法分子老大,開設咖啡店,實則買賣合法的軟性毒品。一場車禍意外讓Simon與同性戀者,猶太牙醫學生Camiel Vrolijk因車禍相遇。Simon深受Camiel的同性戀者的生活形態所吸引,兩人迅速結為好友。然而,因Simon女友的介入,兩人爭吵失和後Simon悄悄離去。15年後,兩人再次相遇。Camiel得知Simon得了腦瘤即將不久於人世,因此找了當年好友們一起陪伴Simon度過最後一段時光。是一部凸顯同性婚姻以及安樂死議題的電影。

2004 荷蘭金牛犢最佳影片獎

【感想】

我覺得這部探討安寧死亡與同性戀的電影主題不太明確,不太好看。比不上2003年《老爸的單程車票》(法語:Les Invasions barbares)與2013年《甜蜜天堂 Miele 》。

我於2013年10月26日寫下《甜蜜天堂 Miele 》觀後感如下:

看完此片,更堅定我支持台灣盡早通過安寧自殺合法化的立場,而不是僅僅止於台灣現有的安寧療護。自從照顧過癌末重症患者後,我深切認為安寧療護是不夠的。 
癌末重症患者與其他有正當理由不想活著的人,都應該有權利獲得尊嚴安寧死亡,尋求無痛善終。
台灣應該通過相關法律,在正當合法程序下,由專業人士協助執行安寧自殺或安寧死亡。 
每當我看到報導久病厭世、跳樓跳海跳河上吊燒碳自殺的新聞時,總是感到非常難過。這些人有權利得到安寧死亡,而不是一個人自行去執行死亡來經歷痛苦與恐懼。一個重視人權的社會,不應該剥奪人可以尋求善終的權利。 
唉~執筆一嘆!立法院諸公大人,當各位忙著關說別人犯法的司法案件時,卻將牽涉到每個人可能會遇到的安寧死亡的基本人權立法議題棄之高閣,無人聞問。這種造孽行為,立法院諸公大人,最好這輩子都不會生病,也不會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一天。若真有那麼一天,讓這些立法院諸公大人嚐嚐何謂早知道。 
我真心希望台灣能有像片中女主角這種私下協助執行安寧自殺的專業人士,現在的我真心認為這種行為是會有福報的做善事,是「死亡天使」。 
我也希望如果有那麼一天我需要「死亡天使」的協助時,能找到人來幫我執行,希望收費不要太貴啊!

我在2014年11月3日針對「俄勒岡州腦癌末期患者布莉塔妮‧梅納德(Brittany Maynard),日前宣示將結束生命後,已於2日在家人陪伴下,以安樂死與世長辭。」發表的評論如下:

「其實,如果看過國外安樂死、安寧自殺的電影,就會知道執行過程是很嚴謹,一點也不恐怖,邀請親友來參加自己的安樂死,就好像參加婚禮一樣的神聖、感恩、不捨。不要以人道理由反對安樂死,希望台灣盡早通過醫護人員協助執行安樂死、安寧自殺合法化的立法。」

2014年11月4日又補充「俄勒岡州腦癌末期患者布莉塔妮‧梅納德(Brittany Maynard)」評論如下:

「我希望她的這一切能整理成記錄片,教育其他社會大眾認識醫療協助的安寧自殺,這是人權,這些善良的人都該值得有尊嚴的死亡。希望台灣盡早通過醫護人員協助安寧自殺合法化之立法。我不想再看到新聞報導因病而跳海、上吊、燒碳等不人道與痛苦的死亡,看到這類的新聞,總是令人很心痛,這些病人值得在愛的包圍下選擇更人道、無痛、喜樂的死亡方式。」

----------------------------------------------------

GERMANY 德國
文生去看海 Vincent Wants to Sea (Vincent will Meer)

導演 Ralf Huettner
2010, 劇情片, 片長96分鐘, PG: 保護級, 德語發音,中英字幕 。

他有妥瑞症,她是厭食症,加上一個強迫症,一起闖天涯…用笑聲當鑰匙,油門猛踩、通往無限壯麗的世界…

Vincent罹患妥瑞症,在母親的葬禮上也克制不住會抽筋飆髒話。他逃出醫院,一心只想完成母親的遺願:再看一眼義大利的海。他搭上偷來的車,旅程上所能依靠的,只有患了厭食症的Marie、和得到強迫症的Alexander,而父親和主治大夫正從背後緊追而來…。非一般公路電影,面對高速衝撞而來的紛亂風景,他們三人被關在自己身體裡,卻用笑聲和幽默當鑰匙,油門猛踩,通往一個無限壯麗的世界。

2011德國奧斯卡最佳影片金蘿拉獎及最佳男主角雙料大獎
2011美國加州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2011美國華盛頓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感想】

一般般,不會難看,但也沒有好看到想推薦。主要是劇情鋪排,想傳達的論點不明確、不夠強烈,所以感覺很一般,不懂為什麼得那麼多獎。

關於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我是從前陣子的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中認識這個嚇人的病。《沒關係是愛情啊》是一部精神科醫學劇,那時看到中國字幕翻譯叫「穢語症」。中國百度的翻譯叫「圖雷特氏綜合症」,原來是指「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

初次在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看到妥瑞症患者病情發作時,真的被嚇一大跳,想不到還有這種病。

--------------------------------------------------

SLOVAKIA 斯洛伐克
破碎的誓約 The Broken Promise (Nedodrzany slub)

導演 Jiri Chlumsky
2009, 劇情片, 片長129分鐘, PG:保護級, 斯洛伐克語發音,中英字幕。

改編自猶太男孩Martin,一位有天賦的足球運動員的真實故事。講述他為了在二次大戰中生存,多次從部隊逃脫的事件。當他看到他的家人一個接一個被送到波蘭後,他自願調派去工作營。然而,他最終也了解到:沒有任何一處是安全的棲身之所。

【感想】

這部片子也是一般般。主要還是「編劇與劇本」的問題。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受壓迫的故事太多了,在這麼多受迫害的人生故事中,就是看編劇如何取材,用哪種角度去強調所要傳達的理念與價值。

真的,好劇本,太重要了。

為什麼導演李安要挑選劇本很久?

為什麼韓星任時完在韓劇《Triangle》感覺很一般,太秀氣、太嫩感,但是在韓劇《未生》卻被公認把網路漫畫的男主角演得活生生?

因為導演、演員有好劇本、適當的角色,才有發揮的空間。

--------------------------------------------------

SWEDEN 瑞典
無條件愛你 Nobody Owns Me (Mig Ager Ingen)

導演 Kjell-Ake Andersson
2013, 劇情片, 片長109分鐘, PG:普遍級, 瑞典語發音,中英字幕。

這是一個小女孩Lisa與他借酒澆愁的單親爸爸的故事,他在瑞典的一間小工廠工作,社會的變革和家庭的問題讓他終日酗酒,儘管如此Lisa還是深愛她的父親,他們將彼此視為唯一的朋友,而且感情越來越好。但當Lisa漸漸長大,父親的酗酒問題越來越嚴重,她被迫選擇離開他或與他一起沉淪…。這部電影表現出一個女兒對父親無條件的愛。

2014年瑞典金甲蟲獎最佳男主角獎


【感想】

這部片子,出乎意外的好看,有令我掉眼淚。

------------------------------------------------

TURKEY 土耳其
伊斯坦堡愛無畏 Majority (Cogunluk)

導演 Seren Yuce
2010, 劇情片, 片長111分鐘, PG:普遍級, 土耳其語發音,中英字幕。

Mertkan在伊斯坦堡過著無憂無慮的少爺生活;白天在父親的建築公司”工作”,夜晚開著父親的四輪驅動車跟朋友到商場、Disco到處遊玩。生活空虛卻也無謂改變,直到他遇上了來自土而其東部的庫爾德少女Gul,一位靠著自己當侍女打工完成大學學業的女孩。Mertkan有機會改變他的人生;然而,這段戀情卻受到父親反對,因為父親認為土耳其人都是穆斯林,那些庫爾德人只會分裂國家。Mertkan要向社會多數人的價值觀低頭,成為一個多數人認為的好男人嗎?

第67屆威尼斯影展最佳首作獎
土耳其安塔利亞金橙影展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三個獎項
第43屆SIYAD 土耳其影評人獎最佳獎本、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
第4屆Ye?ilcam 土耳其電影獎最佳電影、最佳編劇和最佳處女作

【感想】

原本很期待這部《伊斯坦堡愛無畏 Majority (Cogunluk)》,因為還得過第67屆威尼斯影展最佳首作獎,所以我排除萬難也要看這部電影。結果失落感很大啊!

從一開演,我就很期待,因為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故事情節,所以一直期待著,明明就是有點悶、有點平淡的情節,我仍然一直期待著,偶爾看一下手錶,已經演了60分鐘,接下來總會有爆點吧?

繼續期待著,耐著性子看著,...

結果,居然就這樣,沒了,結束了!

不知道在演咋屁,沒看懂,就演完了。

結果,放映結束後,那些在前一天聽我宣傳這部片子有多麼值得看而特地來看此片的觀眾,噓了我老半天,害我很丟臉。我們還聚集在門口討論了一下觀後看法。彼此都不認識,只是因為來看2014歐洲魅影影展。

-----------------------------------------------

期待2015年能看到更多佳片。

2014/04/24

值得一看的傳染病防疫韓劇《世界的盡頭》

最近在網路上看了許多韓劇,以後我來列表整理一下。會開始看韓劇,全是因為網路新聞中,出現「都教授」這個我看不懂的名詞。我很納悶怎麼會有位姓「都」這種怪姓的教授經常出現在影劇新聞中。

因為我沒有電視機,所以都是看報紙的網路版新聞。一開始看到「都教授」,心想台灣怎麼又出現一名經常有新聞的奇怪教授?後來又在影劇新聞中經常看到一位叫「千頌依」的女明星名字,不知道是何時冒出來火紅的新人?最後又看到一種「吃炸雞要配啤酒」的食物吃法,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奇下一查,才發現全都與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有關,才開始在網路上看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截至目前為止,總共找了18齣韓劇來看。

其中,剛看完的2013年韓劇《世界的盡頭》,令我迫不及待地發文強力推薦大家看看。




韓劇《世界的盡頭》改編自韓國作家裴英益的長篇小說《傳染病》,是一部關於傳染病的醫學電視劇。據說因為收視率低迷的關係,播出集數從預定的20集縮減至12集。

這部韓劇《世界的盡頭》,因為收視率低迷,所以沒有什麼太多新聞,很容易錯過這部戲,實在有點可惜。

這部戲,沒有帥哥美女,可是主要演員都很不錯。因為是小說改篇,基本上故事性、戲劇張力已經很足夠。加上導演的掌控力、攝影也頗具水準,所以整體而言,這部韓劇《世界的盡頭》是部少見的優質電視劇。

我看電影與電視劇時,不喜歡觀影前知道情節,所以我不在此文對電視劇內容多討論,讓大家自己去看。

我覺得在這個12集的電視劇中,討論了許多傳染病防疫的議題、狀況、處理方式、人性,劇中的情節也曾經或多或少在現實社會中發生過,例如:2003年台灣也發生過因為SARS而造成台北和平醫院封院的事件。

看了這部戲,也可以了解遇到這類傳染病時,疾病管制局的思惟與做法,疾病管制局的對外說明,哪些是實話,哪些是謊言。同樣的思惟做法,台灣的疾病管制局亦然。台灣的疾病管制局說謊,有例可查,大家真的要多學多看些,面對謊言,才能做出正確判斷,以求活命自保。

學生時代,看過一份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把俘虜抓來當病毒生化武器的人體實驗報導,很殘忍的。現代,三不五時就有新種病毒出現,考驗現代醫學。醫療,就是病毒戰。

看這部《世界的盡頭》,就會想到SARS的狀況,那種醫院要在外面搭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全身全隔離服的緊張狀況。搶購口罩、隨時都要戴口罩,實在挺恐怖的日子。

2009年10月,因為父親肺癌而住進高雄榮總63病房時,護理師交給我一張出入63病房區的門禁管制卡,表示每張病床只給一張門禁卡,出入都要自己刷門禁卡。當時,覺得這個病房區執行得好嚴格,病房區的門真的都要刷卡才能出入,其他高雄榮總的病房區都沒有執行得這麼徹底,有的病房區大門是大喇喇地早晚開放著。

高雄榮總63病房是胸腔內科病房,大部份都是一些呼吸系統的重症患者,或許比較確實嚴格執行病房區的門禁管制。

就是因為自己見識過高雄榮總63病房的門禁管制,不知道現在是否一樣嚴格執行門禁管制。不過,我還是希望台灣所有醫院的病房區都應該做到類似高雄榮總63病房的門禁管制標準,而且是平日就要這麼執行,而不是有疫情或傳染病時才嚴格執行。

平日嚴格執行門禁管制,除了可以減少不相干的人隨意進入病房區而發生偷竊、傷害等犯罪行為,也可以避免傳染,也能導入醫院原本該有的核心價值-醫療與安靜休養,破除探病惡習,限制只能有一人留下看護。

大家都是需要被教育的。就像現在大家被教育要戴口罩、做好自主健康管理的習慣。只要台灣的醫院能依規定嚴格執行病房區門禁管制,病人、家屬、探病者都照規定來配合,病人要有病人的規矩,病人只能有1人看護,會客只能在特定會客室進行,自然也會成為習慣,也就有秩序,減少院內感染的機會,真正發生傳染病防疫問題時,民眾早就習慣且具備基本防疫觀念。

這是我在看這部《世界的盡頭》時的一些感觸,其實劇中許多情節都值得撰文討論,但是考量沒看過此劇者的心情,不想把內容先寫出來,就隨意提了高雄榮總63病房的門禁管制。

這真的是一部好看的電視劇,大家都應該看看。可以試著想想如果換成是自己在那種情境下,你會做出什麼決定?



2013/11/26

2013 歐洲魅影影展觀後雜語記事

2012年,首次接觸歐洲魅影影展,在大學校園裡,放映場地不是很好,因為時間路程因素,挑了幾片看,還看得零零落落。不過,我把這個歐洲魅影影展記住了,反正就是10月看高雄影節,11月看歐洲魅影影展。

今年,2013年歐洲魅影影展首次安排在大東演講廳放映16部電影。雖然這個場地不適合放電影,坐位視野不好,會被前排擋住,但是對我而言,交通比較方便、比較近,有時騎脚踏車去看電影,不用大老遠地跑大學校園看電影,所以忠實地每天報到搶前幾排坐位看電影。

引述2013年11月26日媒體報導:
2013年11月25日於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人文講座中,導演李安表示,台灣電影格局不夠,缺乏主題經營,結構不夠紮實,對話也不太營養,感染力「有點懶」,會影響國際競爭力。李安在講座中再度解釋,所謂「格局」不是要拍漢武帝、成吉思汗、賽德克巴萊,才叫恢宏格局;相反的,電影要小、要精準,才能做得好。「中生代到年輕一代有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有點兒虛,說服力不夠。」

我看完今年10月高雄電影節與11月歐洲魅影影展後,對於上述李安的觀點,很有共鳴與感觸。

好看的電影,具備跨越種族文化藩離的普世核心價值,才能引起共鳴,打動人心。

今年就漏了個中國大陸少數民族電影展,主辦單位蒙藏委員會今年沒有來高雄辦電影展,南區只到了雲林與屏東兩地放映。很可惜啊~因為去年看了中國大陸少數民族電影展,很驚豔、很感動啊!本來很期待地把中國大陸少數民族電影展排入記事本中,結果失望了。

2013 歐洲魅影影展觀後雜語記事

放映時間:2013年自11月8~26日
放映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2樓演講廳



丹麥 (DENMARK)

抵抗行動 This Life (Hvidsten gruppen)

導演:Anne-Grethe Bjarup Riis
2012,劇情片,片長112分鐘

影片改编自二戰丹麥被德國佔領期間的真實事件,以菲爾家族為首的一群丹麥人反抗纳粹统治的故事。在這場對抗中,有這些壯烈犧牲的勇士才得以換取更多人的自由。

*2012丹麥最賣票房電影



【11月10日 觀後感】

在台灣,很少看見以丹麥觀點的角度來切入探討二次世界大戰的議題。這是一部很平淡無華、娓娓道來、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

在台灣,看過許多抗戰的電影,對於電影中的場景情節不會陌生。但是本片導演沒有一般東方導演常見的那種煽動民族情感血淚的灑狗血式的手法。片中仍然有親情、愛情、民族情感、跨種族的情感,但是表現的很自然,仍然可以令我在片尾時淚如泉湧。

值得一提的事,當我在網路查尋這部電影時,得到的結果都是簡體字網頁,看到的都是中國網友的影評。

實在汗顏啊!台灣這個鬼島(醫聲論壇那些醫師大大對台灣的稱法)一天到晚吵來吵去的,關注的都是些五四三、阿里不達的事物,片商也不願引進一些會賠錢的佳片,所以台灣人的視野永遠都只有藍綠、本省人外省人之分。悲也!

在中國,雖然沒有正版電影,有網路電影志工組織,大家分工合作抓電影、翻譯字幕,藉由網路,帶給許多中國人國際視野。這種平民網路力量,實在令人讚嘆。



芬蘭 (FINLAND)

聖誕傳說 Christmas Story (Joulutarina)

導演:Juha Wuolijoki
2007,奇幻片,片長83分鐘,普遍級

多年前一個發生在Lapland島上最感動人心的故事,一位名為 Nikolas 的孤兒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聖誕老人。



【11月12日 觀後感】

一部温馨感人的好電影。電影放映後,不到10分鐘,就不由自主的掉眼淚。拭去淚水後,每隔一小段情節,看著影片,淚水自動滑落。一直到片尾字幕,淚水還不停湧出。最後帶著淚珠走出放映室。

不知道為什麼整部電影我都在哭?是真的太感動人呢?或者是我的情感太氾濫?

意外地好看啊!雪景很美。沒有激情,沒有煽情,有著濃濃的親情、友情...等等人性温情,又很勵志。唯一的美中不足,本片中完全沒有提到:為什麼聖誕老人沒有愛情?



法國 (FRANCE)

安琪兒與東尼 Angèle & Tony

導演:Alix Delaporte
2010,劇情片,片長83分鐘

一個擁有過去的美麗女子,Angèle來到了諾曼地的一個小漁港,被漁夫Tony聘用成為魚販。Tony發現自己雖然不喜歡Angèle的生硬,卻不由自主的被她吸引。然而, Tony的母親並不喜歡Angèle,他們兩人只能一點一點的軟化她的態度。

*杜維爾電影節最佳電影新人獎

*入選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單元



【11月13日 觀後感】

這是一部情感表現很內斂、很自然的温馨佳片。題材也很特別,長相普通微胖的男主角是一個尋找結婚對象的漁夫,美麗纖細的女主角是剛假釋出獄需要有份安定工作與生活來爭取兒子的監護權,所以2個人遇上了,是各取所需的利益算計結合呢?或是包容的真愛互相吸引呢?

這部片子,雖然温馨感人,總算我沒有哭了,先前我已經接連哭了2部電影。諾曼地小漁港的景色與高雄漁港的景色很不一樣,怎麼電影中諾曼地的漁夫、漁販看起來都好乾淨、沒有魚腥味的感覺。真希望台灣也能有導演拍出像這樣好看、平實、動人的電影。

男主角雖然外型胖,但是胖得很善良,替女主角著想,不讓人討厭。女主角是屬於很有個性、剛毅的美。片中有幾段她騎著脚踏車的畫面,那種孤獨感,堅毅而有味道。

此外,我也很想知道她騎脚車時是穿哪個牌子的牛仔褲?因為看起來很合身、舒服、好看。



德國 (GERMANY)

九頂假髮 The Girl with Nine Wigs (Heute bin ich blond)

導演:Mark Rothemund
2013,劇情喜劇,片長115分鐘,PG 保護級

真人實事改編的勵志故事:被診斷罹癌的Sophie用她的九頂假髮活出屬於她的精采人生!每頂不同的假髮顏色及風格,都代表著她性格中的某一部分:狂野的、情欲的、浪漫的…多重樣貌。



【11月14日 觀後感】

先前高雄電影館有排這部電影售票放映,現在歐洲影展看免費,看完感覺一般般,幸好我沒有買票去看。

為什麼一般般?

首先,對於癌症患者的狀況描述很淺。對於沒有照顧過癌症患者的觀影者而言,可能覺得電影中對於癌症病人的檢查、治療、心理描述很多。事實上,對於經歷過那些事的病人與家屬而言,電影中的場景內容只是輕描淡寫,不痛不癢。沒什麼深刻感動人的。

第二,雖然是真人實事改編,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這部電影對於女主角帶9頂假髮的性格只是用旁白帶過,並沒有很真實刻畫表現這9頂假髮塑造性格帶來治療癌症過程中的幫助或動人之處。

第三,當然癌症病人有權利去爭取過平常人的生活,然而像女主角那樣離開醫院,去混夜店喝酒跳舞,基本上,真正在做化療的癌症病人是不可能那樣的。因為化療過程中,抵抗力差,很怕感染,病人都要戴口罩。而且化療的副作用很強,除了嘔吐外,還有很多狀況,造成病人沒胃口、體力很差,哪有可能像女主角那樣經常跑夜店跳舞喝酒?

第四,女主角是住在單人病房幾個月的時間做化療,舒舒服服的,看起來美美的,但是,那是德國,女主角有個不知道是什麼職業的有錢老爸。事實上,這種情況在台灣完全不可能。醫學中心的醫師會告訴病人,這個化療打針至少需要住院1晚,可是通常都等不到病床住院,所以做化療時都是在注射室坐著打。當然在台灣也可以像女主角那樣住院做化療,前提是願意自費較高等級的單人病房費,每房間每晚5千元起跳。但是若要像女主角那樣住上幾個月,恐怕是不可能的,通常都會被要求打完化療針後回家休養。

第五,這部電影想表現抗癌的勵志面,女主角經歷化療與放療,的確幸運地腫瘤消失了。然而,您我周遭的現實狀況是好消息少,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很多,其中大部份都死得很痛苦。所以,我的結論是:這部電影很假、很乏味、膚淺,不推薦買票去看。



匈牙利 (HUNGARY)

匈牙利製造 Made In Hungary (Made in Hungária)

導演:Gergely Fonyó
2009, 喜劇歌舞片, 片長109分鐘,輔導級

一個關於匈牙利搖滾樂手Miklós Fenyö 的真實故事。60年代中期,當所有人都紛紛逃離赤化的匈牙利,只有Miklos 的父母決定舉家返鄉。來自美國的奇裝異服與反叛的性格,Miklos進入了地方表演團,開啟了他的搖滾史。



【11月15日 觀後感】

雖然說是真實故事改編,場景也是濃濃的60年代風格,但是,我的簡單定義:這是一部匈牙利的歌舞片,一般般,不會難看,也稱不上有什麼內容。台灣比較少見匈牙利的歌舞片,若是免費放映,有時間的話還是可以看看。若要花錢買票,我就不推薦了。

看了印度寶萊塢的重口味歌舞片電影後,匈牙利這種程度的歌舞片已經很難滿足我了。事實上,我本來也不怎麼喜歡看歌舞片,所以這部電影看了70分鐘後,我就開始猛看手錶、頭痛、打哈欠、眼皮沈重到快睜不開、從原本坐直的身體到整個頭背滑靠在椅背上。反正也沒什麼劇情,所以後半段就隨便瞇眼瞧瞧。



義大利 ITALY

巧克力之吻 (巧克力課程2) Chocolate Kisses (Lezioni di cioccolato 2)

導演:Alessio Maria Federici
2011,喜劇,片長108分鐘,保護級

Kamal 和 Mattia的生活在贏得巧克力製造商競賽後便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然而,他們的生活卻在Kamal美麗的女兒出現後再次有了交集,他們的友誼也自此變得更加複雜...

【11月16日 觀後感】

本片是 CinemaWorld 世界影城電影頻道配合2013年第9屆歐洲魅影影展所提供的2部電影之一。

很簡單的劇情,節奏緊湊,但是佷好笑,可以看俊男美女,若在情緒低潮時,看這部電影可以心情愉快許多。

片中女主角的父親是埃及人,外型與演技很引人注意,又很好笑。男主角真的很帥啊!

會吸引我去找前一集《 浪漫巧克力課程 Lessons in Chocolate 》來看。



西班牙 (SPAIN)

老表三劍客 Cousinhood (Primos)

導演:Daniel Sánchez
2011,喜劇,片長98分鐘

Diego在婚禮前夕被未婚妻Yolanda拋棄,他的兩個表兄弟放蕩不羈的Julian和神經兮兮戴著眼罩的Miguel,帶著他三人一起回到他們的童年生活的小鎮。Diego因此有了第二次機會與前女友Martina再續前緣。然而,Yolanda的突然到來卻攪亂了一池春水。

【11月17日 觀後感】

一般般,想打發時間、不用太動腦筋、可以笑著看完的片子。



瑞典 (SWEDEN)

獵食者2 False Trail (Jägarna 2)

導演:Kjell Sundvall

2011,驚悚片,片長129分鐘

Erik,國家謀殺調查委員會中最好的審訊員,被派往他的家鄉解決一樁殘酷的謀殺案。故地重訪,勾起了Erik心中那段不愉快的回憶,而這個起初看似簡單的謀殺案卻是暗藏玄機。



【11月19日 觀後感】

本片是 CinemaWorld 世界影城電影頻道配合2013年第9屆歐洲魅影影展所提供的2部電影之一。

一般般,尚可,打發時間可,不會很驚悚,沒什麼好討論的。不值得花錢到電影院看。有免費的看,將就看看可。



英國 (UNITED KINGDOM)

生活的夢想 Dreams of a Life

導演:Carol Morley
2011,紀錄片,片長95分鐘

2003年Joyce Vincent被發現陳屍在倫敦自宅,經法醫研判已死亡三年。媒體鮮少透露關於她的死因,連一張照片也沒刊出。據說她的屍體被聖誕禮物圍繞著,房間的電視依然開著。本紀錄片導演Carol Morley在報紙和網路上刊登廣告,從少數人提供的線索中,試圖拼湊出真相。



【11月20日 觀後感】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紀錄片,很有意思,也不無聊。導演對於一個默默無名的女死者好奇,從報紙、網路刊登廣告,找認識這名女死者的人來拍攝訪談記錄,從對於這些認識女死者的朋友訪談內容逐步引進對死者生平、人格、社會現象等議題探討,是一種很獨特角度切入的紀錄片手法。

一般記錄片,大都是採用蹲點方式跟拍事件發生經過。然而,這部記錄片是以事後訪談回溯方式,搭配穿插類戲劇方式模擬還原事發當時的狀況,剪接自然流暢,不無聊。對於喜愛研究紀錄片,或拍紀錄片的工作者,很值得觀摩。

不過,我看了1個多小時就提前離場。我覺得我完全理解死者的個性,看片過程中,心微微發酸。如果我不是死於意外,我大概會像死者那樣,死了都沒有人知道。

這類的人,如片中死者,或如張愛玲,如果您有看過研究張愛玲的相關書籍,會發現她們在人格上都有相同的特質,低調、重隠私、經常搬家、沒有安全感...之類的。



捷克 (CZECH REPUBLIC)

有希望的男人 Men in Hope (Muzi v nadeji)

導演 Jiří Vejdělek
2011,喜劇片,片長115分鐘,R限制級

年逾60而講究生活品質與享受的Rudolf,始終奉行著:外遇是幸福婚姻的基石理論。魯道夫甚至將這個理論傳授給他的女婿Andrew,教他如何為死寂的婚姻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11月21日 觀後感】

想不到捷克電影也這麼好看,笑整場,但也有出奇不意、令我沒有防備的看了尖叫出來的劇情。

原本是一個有點誇張、沒什麼內容的劇情,但是導演把這樣的劇情營造成有點哲理、又有點温馨、有點好笑、有點諷刺,可以深入去探討其中寓意,也可以不用動大腦地輕鬆笑著看完。我喜歡這部電影的音樂,恰當、幽默。我喜歡這部電影的攝影,特別是光線的處理,拍得很美。

這部電影可以引起全場轟然大笑,不是沒有原因。這部電影對於男女情愛、婚姻、外遇等議題,有著獨特的觀點,加以深刻傳神的描述。

當然,能找到一輩子的真愛是很難得的好事。但是,人生是否只能忠於一人、真愛一人呢?

或許,本片可以帶來不同角度觀點。若想打發時間,這部電影是不錯的選擇。



盧森堡 (LUXEMBOURG)

移動之家 Mobile Home

導演:François Pirot
2012,劇情片,片長90分鐘

西蒙,一個30歲的男孩,與女友分手後離開了他的城市生活回到家鄉。在那裡,他遇見了他的老朋友Julian,共同度過一個懶散與酒醉的夏天。並且決定採取行動去實現他們年少時的夢想:到世界各地走走吧!



【11月22日 觀後感】

原本以為這是一部公路電影,豈知,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部電影屬於小題大作型電影,切入的觀點角度很有意思,比較少見。嚴格說起來,也不無聊,某些情節還蠻有趣的。只是後半段的劇情變化比較沒有意思,空打轉,不知道導演想傳達什麼理念,處理得不太好,所以總結這部片子就變成一般般了,挺可惜的。不會很推薦。

相較片中主角計劃邊開車沿路打工賺錢來旅行的做法,來完成壯遊的人生夢想,我比較支持這種做法。我非常厭惡那些用乞討方式、乞善、乞愛心地要別人施捨幫忙完成旅行夢想的做法。

例如報章媒體經常會大幅導導什麼某位年輕女生只帶著1萬多元台幣就出國玩數十天的新聞,然後還有出版社會邀請這樣的人出版乞討旅行的書,還有一些沒有大腦只會跟風吹捧的單位會邀請這樣的人來演講傳播乞討旅行,鼓勵年輕人勇於踏出家門以乞討來完成有夢最美。台灣社會充斥著投機、乞善、錯亂的價值觀與言行。



荷蘭 (NETHERLANDS)

黑皮書 Black Book (Zwartboek)

導演:Paul Verhoeven
2006,驚悚片,片長145分鐘

在二戰期間被納粹佔領的荷蘭,一名猶太歌手為地下組織臥底滲入蓋世太保總部......

2006年第63届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金獅獎(入圍)
2007年第20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女演員提名



【11月23日 觀後感】

本來是不想看這部電影的,總覺得講納粹的電影通常都很悲情、很灰色(納粹軍人制服就是灰色)、很沈重的氛圍,實在不想被電影毀了週末的陽光心情。猶豫了許久,最終還是去看了。

出乎意外地好看,高潮迭起,超推薦的。片長145分鐘吔~要把片子拍好到劇情緊湊、吸引觀眾乖乖坐著,真的很不容易。這部片子做到了。女主角 Carice van Houten 演得不錯,片中有幾段很犧牲的鏡頭,拍得自然,特別是在後半段很犧牲的鏡頭拍得令人動容。

據說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嚴格說起來不算是驚悚片,只能當懸疑的間諜劇情片。為什麼片名叫做《黑皮書》呢?我以為是類似《辛得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看了老半天,沒有概念,一直要到片尾揭開謎底,才豁然明瞭。

若真的要我比較,我真心認為2006年 Paul Verhoeven 《 黑皮書 Black Book 》處理的比2007年李安《 色戒 》好。台灣好像沒有引進這部電影,中國則是在2009年引進,推薦各位有機會看看。



波蘭 (POLAND)

爸爸的自行車 My Father’s Bike (Mój rower)

導演:Piotr Trzaskalski
2012,喜劇,片長90分鐘

祖母突然離開祖父與别的男人私奔,他與爸爸不得不從國外趕回來尋找祖母,這個對他們每個人都親愛的親人。



【11月24日 觀後感】

本來也不想去看這部片子,實在不想放棄周日燦爛的午後陽光,關在黑暗房間中看電影。猶豫許久,終於趕在片頭字幕開始衝進去。幸好我去看了,不然我永遠不知道自己錯過了多棒的電影。

這部電影屬於小題大作型電影。一開始,感覺有點沈悶,許多歐洲電影都是這樣的,我已經準備耐著性子看下去。結果原先以為平淡的劇情,接連幾個轉折高潮,給這部電影帶來意外的精采與動人的温暖。

整部電影主線在祖父(老)、父親(中)、兒子(青)三代三個男人的互動情感,導演處理得細膩動人。

這部電影的攝影也很棒,好幾個鏡頭拍得很有詩意,很美。配樂也很恰如其份,原本以為這部電影是以爵士樂為主調性,實際不然,配樂幫這部電影增色不少。

為什麼片名叫做《爸爸的自行車》?也是要看到片子後半段才明白,有時候一件小事可能會對成長中的小孩子造成情感傷害與影響日後人格塑造。類似片中父子情感關係,其實在現實社會中隨處可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75歲的人還可以追求愛情嗎?對於高齡75歲的祖母為情人拋夫私奔,或許在東方家庭觀念中很不可思議,然而看看此片中的觀點,看看片中祖父與父親對此事的處理方法,包容、尊重、開放的胸襟,多元化人生觀,值得反思。

我以為應該就會這樣平靜地、偶爾幾個段落笑笑地看完這部温馨的電影。結果,就在片尾那幕鋼琴聲響起時,我的臉部平靜、沒有任何表情,心情也很平靜、沒有任何心酸或激動,頭腦也沒有任何想法,但是淚珠就像斷線的珍珠不停地滑落,一串串地...一串串地...止不住地滑落...整個臉頰、衣領全都被淚水弄濕了。

直到現在回想,我仍然不知道那淚水是哪來的。因為我的心與大腦都沒有要求眼睛哭啊!

我常說這就是哭的最高境界。隨著年紀漸增,愈來愈難有電影會這般令我達到哭的最高境界。看電影能達到這般哭的最高境界,是一種享受。當然撕心剖肺的號啕大哭是種發洩的痛快,這種眼睛不受心與大腦控制的哭是一種至情至性。

或許有人看完這部電影覺得不至於會哭吧!

電影就是這樣的,與觀影者的人生經歷所產生的共鳴點有關。推薦有機會看看,細心品味影片。



斯洛伐克 (SLOVAKIA)

愛我,或離開 Love me or leave (Miluj ma alebo odid)

導演:Mariana Cengel-Solcanská
2013,劇情,片長95分鐘

Zuza與好友三人在她們最好的年華決定一起歡慶離婚、40歲生日以及開啟全新的性冒險!Zuza與Mira愛上了同一個男人,愛情與親情的角力讓這段三角關係更為複雜。



【11月26日 觀後感】

這部電影也是屬於小題大作型電影,但是在情感議題上,處理得沒有像《 爸爸的自行車 My Father’s Bike 》那麼細膩周到,所以沒有什麼感人或獨到之處,一般般。

片長95分鐘,但是都看了70分鐘,我還是不清楚本片想傳達的理念。整部電影沈悶、鬆散、對白沒有太大意義,不推薦。

2013 歐洲魅影影展以此片做為結束,實為美中不足之事。



【11月26日 結語】

每場電影放映前,會播放一些影片宣傳廣告。其中《 約他去看絕世雪景 Matterhorn 》的廣告詞深深觸動我心,摘錄如下:
人生 
只要在對的時間
按下對的琴鍵...

2013/10/02

2013 高雄電影節~我的私房片單與觀後雜語記事

2013 高雄電影節即將於10月18日~11月3日舉行,礙於預算,這次我花了一些時間研究片單、排場次。

因為我希望能全心去感受每一場電影所傳達的訊息,所以希望每天只排一部電影,沈澱觀影後的心情,而不是一天密集排許多場電影而走馬看花地匆忙看過。有些電影放映時段有衝突,所以需要費心排開。

如果有更多錢與時間,我真希望每部片子都看。或許看完電影後,我會直接在此文補上觀後感,不另外貼新文了。

以下本文所提及的電影基本資料都來自於2013 高雄電影節 官網 http://www.kff.tw/home01.aspx?ID=1 

雖然今年高雄電影節是以「變奏國度」的音樂類電影為主題,但是我仍然依照個人感興趣的議題選片。沒有絕對的好壞,純脆是個人喜好,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下列這些好片子。暫定私房片單如下:



【特別企劃】桃花泣血記電影音樂會(現場伴奏版) Live Music for Silent Film:The Peach Girl 

導演:卜萬蒼 BU Wancang
演員:阮玲玉 / 金焰 / 李時苑 / 周麗麗

資訊:中國|1931|DCP|黑白|94分

 2013/10/25(五) 20:00 喜滿客X廳
 2013/10/27(日) 14:00 喜滿客X廳


阮玲玉飾演貌美的琳姑,與金焰少爺從小就情投意合。無奈封建禮教的壓迫,兩人間的愛情也隨著桃花的花開花謝而無疾而終。

本片催生了台灣第一首流行歌,不僅傳唱全台,更開展了代表台灣創作歌謠黃金年代的序曲。

兩場放映邀請金曲作曲大師—紀華麟重新編曲、現場搭配流行樂隊的夢幻演出編制,重回黃金盛世。

我會想看這部片子的原因:
  1. 本片催生了台灣第一首流行歌,具有歷史意義。
  2. 大放映廳內有現場樂團演奏,很特別難得的體驗,票價只有249元,值得參與。
  3. 阮玲玉是因為「人言可畏」而自殺的,年輕輕地才只有花樣年華的25歲。女子中學的學歷,後人還為她舉行逝世50週年學術討論會。魯迅曾寫下《論人言可畏》一文指:「她的自殺,和新聞記者有關,也是真的。」。我沒有看過她的電影,想藉機看看她在大銀幕的風采。
【2013年10月25日 觀後感】

首先,第一個感覺是:主辦單位高雄電影館「騙很大」!

官方發行的影展選片手冊與宣傳單寫者:「現場搭配爵士樂隊的超夢幻演出編制」。官網本片介紹寫著:「現場搭配流行樂隊的夢幻演出編制」。感覺挺盛大的,頗吸引人。所以從9月30日開賣當天,我立刻買票期待著。

結果,現場看到的是:紀華麟先生與1台鋼琴及電子配樂儀器、1名吉它手與1把吉他+1名女歌手。就這樣而已,根本沒有出現所謂的「樂隊」,更沒有所謂的「現場搭配爵士樂隊的超夢幻演出編制」。實質的高雄市政府所屬電影館的官方單位「詐欺」!可恥!

誠如下圖2013高雄電影節官方臉書所張貼的桃花泣血記電影音樂會現場舞台樂器照片,只見一台鋼琴、一把吉他、與一些電腦儀器。

誠如下圖2013高雄電影節官方臉書所張貼的現場活動照片,桃花泣血記電影音樂會現場表演者只有紀華麟先生、1名吉他手與1名女歌手。

哪裡有2013高雄電影節官方所宣傳的:「現場搭配爵士樂隊的超夢幻演出編制」?「現場搭配流行樂隊的夢幻演出編制」?這不是「詐欺」嗎?

再來對比2013年6月9日於基隆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的《「無聲影 美聲音」從上海到大稻埕、阮玲玉到望春風》(如下圖),由台灣揚琴樂團帶來一系列1930年代台灣流行歌謠,還呈現30年代膾炙人口的〈桃花泣血記〉、〈人道〉等黑白電影主題歌曲,回味八十年前黑白無聲電影及台語流行歌曲風行的光輝年代。本場演出將結合演唱家賀正中、沈佳虹、並輔以影像、劇場等跨界元素,以音樂劇形式重現當年無人不曉的黑白電影〈桃花泣血記〉,藉一場演出,引領觀眾回到1930年代的台灣、回味辯士時代的黑白無聲電影、咀嚼那淳樸雋永的懷舊年代。票價200元與300元。

上圖,才是認知中所謂的「樂團」,不是嗎?

高雄市政府所屬高雄電影館實質「詐欺」!可恥!

第二個感覺:
我不喜歡紀華麟先生的配樂版本,不能說難聽,也說不上好聽,了無新意,走味了。我寧可不要配樂,只要原本黑白默片的映演。紀華麟先生的配樂版本是否合適,見仁見智,有討論的空間。若真要配樂,主辦單位更應該找玩電子配樂的音樂工作者來試看看,或許能與1932年的黑白默片激盪出火花,賦予這部老片新活力。

第三個感覺:
這是一部通俗、典型的愛情戲,劇情了無新意,1932年的劇情,在2013年的電影、電視中仍然時常見到,只是場景換了(由古代變成現代,或者是由中國換成是外國),或者是語言換了(由默片變成說中文或外語)之類的。到底是現代編劇太沒有創意?或是1932年的劇本太經典?但是劇中,愛情、親情、義氣(寧可別人負我而我不負人)、為父病籌錢而差點賣身性交易...等人性普世核心價值理念仍然千古不變,即使在2013年觀看此片,依然觸動人心,令人動容。1932年的黑白默劇,只有少數的文字劇情對白說明字卡,一點也不無聊,生動有趣,悲喜交織,令我淚水泉湧不止。很神奇的一部黑白默片電影。



 【開幕片】我的意外爸爸 Like Father, Like Son 

導演: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 
演員:福山雅治 / 尾野真千子 / 槙陽子 

資訊:日本|2013|DCP|彩色|120分

2013/10/18(五) 19:00 喜滿客9廳
2013/10/19(六) 17:00 喜滿客9廳


是枝裕和的最新力作,再度聚焦家庭題材與親子議題,描述一通電話帶來兩個家庭的重組,­被迫陷入血緣與恩情的困難抉擇。本片細膩描繪親人之間的倫理關係與情感歸屬,於坎城首映後,現場響起如雷掌聲長達十分鐘......。

2013 坎城影展評審團獎、人道主義特別獎

【20131018 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很典型的「日式」電影,偏白灰色系的「泠、斂」視覺風格,不管是劇情、選角、對白、配樂、攝影鏡頭角度...處處是精心設計,然而在觀影過程中完全感受不到一絲「刻意」,自然平淡中夾雜著幽默,簡單的劇情包含深深的人文情感,沒有煽情的嘶吼哭叫,卻讓人內心微酸中溢出温暖的感動。

劇情真的很簡單,不著痕跡地層層深入剖析,成為一個平淡温暖動人的故事。難怪受到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青睞,買下版權,將翻拍好萊塢版。我非常期待觀賞好萊塢版的演譯。

觀後有舉辦導演是枝裕和座談與簽名會。透過翻譯,是枝裕和導演表示,在寫劇本時,腦中會浮現劇情畫面,也會出現想要的音樂感覺。所以電影配樂的音樂型態是邊寫劇本邊構思出來的。

是枝裕和導演很親切,接受影迷合照的要求,但是我沒有找人合照的習慣,所以沒有與是枝裕和導演合照。我請是枝裕和導演在2013高雄電影節影展週報上的簽名留念。



【義大利黑色華麗的荒謬詩人: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義大利黑色華麗的荒謬詩人 Paolo Sorrentino 擅長以強烈攝影風格說故事,並能在黑色荒誕劇中,透露出人性的疏離感與人際的荒謬。 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多半以中年男子的角度,去省思城市及社會政治事件,影像華麗優雅不失人味,充滿詩意與想像。從2004年《愛無忌憚》開始,他的作品百發百中,五部片都入選坎城競賽片,兩度獲獎,是坎城這十年來最受青睞矚目的中生代導演。 



【義大利黑色華麗的荒謬詩人:保羅索倫提諾 】 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導演: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演員:吉亞克莫瑞佐/ 蘿拉琪雅蒂 / 路易吉安杰利諾 

資訊:義大利/法國|2006|35mm|彩色|103分 

2013/10/19(六) 11:00 喜滿客9廳 
2013/10/21(一) 18:20 喜滿客9廳


現代版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傑雷米爾是個放高利貸的醜老頭,他貫用借人錢為手段收買人心­,不健康的人際關係對他而言,是一種常態,這些借貸者都是他的「家族朋友」。男子為女兒羅莎的婚禮向他借錢,他一見到年輕迷人的羅莎竟深陷無可自拔。

2006 坎城影展
2006 芝加哥電影節

【20131118 觀後感】

強烈推薦必看,不要錯過,真的,要把握。

隔了一個月才寫觀後感,實在是...不知道要如何形容這部電影帶給心中澎湃的思緒情感。

這是我首次接觸導演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的電影,出乎意外地,我深深地被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的電影影像風格吸引,Amazing!Amazing!Amazing!

這部電影令我想重覆地觀看,品味影片中傳遞的訊息,欣賞導演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歌詠愛情的獨特手法。

一開始會覺得男主角很噁心,超級噁心。但是隨著劇情層層剖析,才發現男主角內心那份純真、渴求真愛、為愛淪陷的...

這部電影,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層面。若不探討那些核心價值觀點,光是單純看這部電影,不要動大腦,充滿對比的故事情節,仍然充滿娛樂性。不懂,為什麼沒有片商引進台灣?

導演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的電影,一開始都會有一首很有味道的歌曲音樂,長達數分鐘,結合特殊的攝影、剪輯,帶出影片高傲、泠冽、黑暗、華麗、歌詠愛情的獨特風格。看似與劇情無關,影片看完才會發現都是有隠喻、有關聯的。

導演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的電影也有很多隠喻的畫面,看似與劇情無關,整部片子看完,才能理解那些畫面所代表的寓意。

看一個中年男人結合鏡頭、電影畫面、音樂...等各種元素,以他個人的獨特美學品味方式來歌詠愛情,大開眼界。強力推薦,有機會值得看看。

我想光是研究導演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的電影,搞不好又可以寫出一篇可以拿到電影學位的論文。

其實,我的內心頗激動的,但是有一部份情緒想法不想寫出來,只想保留給自己。



【義大利黑色華麗的荒謬詩人:保羅索倫提諾】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

導演: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演員:托尼瑟維洛(Toni Servillo) / 卡洛維多尼 / 莎賓娜費蕊麗

資訊:義大利/法國|2013|DCP|彩色|140分

2013/10/20(日) 13:50 喜滿客X廳
2013/10/24(四) 18:50 喜滿客11廳
2013/10/26(六) 13:40 喜滿客11廳



本片被讚譽為是21世紀的《生活的甜蜜》。故事描述一個知名的記者作家,在慶祝他65歲生日前後,一邊回憶起青春與激情時光,一邊如花花公子般流連於糜爛的夜生活當中。雖然美女、香檳、舞蹈,看似充斥溢滿這個歷史悠久、巨大美麗的羅馬城,但作家內心仍舊揮不去老去及不堪的思緒。

原片名La Grande Bellezza(這巨大的美麗),可以指的是愛情、藝術、女人、生命或死亡,但全片最終引申的是羅馬。羅馬夜裡人們瘋狂的歡愉與羅馬白天莊嚴的美景,對比強烈而且更隱喻出某種時代的變化。

本片可視為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對當代羅馬繪出的一幅浮世繪,他以其內斂的敬意探索發掘這個熟悉又迷人的古都,彷彿在透過無比優雅的攝影跟配樂,意圖使羅馬以自身原有的美麗,去對抗其中自以為是的資本主義人們。電影最終以開放式的結局,做出更意味深長的比喻。

2013 坎城影展
2013 義大利金球獎最佳攝影獎
2013 義大利銀緞帶特別獎、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效獎

【20131020 觀後感】

本來這部片子是沒有列入片單,因為前一天看了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為之驚豔,整夜腦海中都是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特殊黑色華麗風格影像,所以半夜臨時決定要看這部片子。

這部《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的畫面真的很美,把羅馬拍得很美、很有詩意,得到最佳攝影奬,實至名歸。喜歡攝影的朋友,日後可以買這部片子的DVD來解構研究攝影畫面,相信能得到許多啟發。

可能導演年紀增長,心境不一樣了,內容有點深度,許多畫面隠喻,比較難看懂,心情有點沈重,不像《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那麼的有趣。所以這部電影有點挑人看,比較適合40歲以上有些生活歷練的朋友觀看。年紀太輕的朋友,看了可能不會有太大共鳴。

看了《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與《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我覺得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的選角是電影成功的重要因素,傳神地演出劇中主角的個性。托尼瑟維洛(Toni Servillo)演得很好,恰如其份,他幾乎是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的御用男主角,大家可以看看2004年愛無忌憚中,托尼瑟維洛(Toni Servillo)初次與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合作的樣子。

若以《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與《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來比較,我比較喜愛《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


【義大利黑色華麗的荒謬詩人:保羅索倫提諾】 大牌明星 Il Divo


導演: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演員:托尼瑟維洛 / 安娜博納奥圖 / 皮拉伊斯帕斯蒂 

資訊:義大利|2008|Digi Beta|彩色|118分 

2013/10/20(日) 10:40 喜滿客11廳 
2013/10/23(三) 22:40 喜滿客11廳
  

故事描述義大利總理朱利奧安德烈奧蒂(Giulio Andreotti),他權力龐大卻與黑道掛勾,審判正等著他。影片的黑白攝影風­格十足,配樂恰如其份,穿插別出心裁的黑色幽默,隱射諷刺之餘,釋放出陣陣悲憫及荒謬­感。坎城評審團主席西恩潘因為太喜愛這部電影,甚至向導演毛遂自薦合作《重金搖滾男的­奇異旅程》。

2008 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2008 歐洲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9 義大利銀緞帶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獎
2010 奧斯卡最佳化妝入圍

【20131024 觀後感】

這部《大牌明星 Il Divo》太多角色、人名、職稱,牽扯當時的義大利政治、黑社會等錯縱複雜的結構,看得我頭暈、迷迷糊糊。打了幾次哈欠,看了幾次手錶,看到午夜12點時,我就有點受不了想離場。

當然這部電影的攝影、配樂、氛圍皆有獨特之處,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男主角的角色鮮明突出。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的電影特色之一就是主角的選角與塑造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身為演員,若能像主角托尼瑟維洛(Toni Servillo)這樣,所參與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的電影片片都入圍坎城影展,飾演的每個角色都那麼鮮明突出,那真是值得了。

若以《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大牌明星 Il Divo》三部電影來比較,我比較喜愛《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大牌明星 Il Divo》沒什麼劇情、沒什麼核心價值理念,共鳴感自然是極低的。



【義大利黑色華麗的荒謬詩人:保羅索倫提諾】愛無忌憚 The Consequences of Love

導演: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演員:托尼瑟維洛 / 奧莉薇亞馬格納尼 / 阿德里亞諾吉安尼尼

資訊:義大利|2004|35mm|彩色|100分

2013/10/25(五) 15:40 喜滿客9廳
2013/10/27(日) 20:20 喜滿客9廳



2004年,繼一炮而紅的處女作《同名之人》後,這是保羅索倫提諾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並首次入圍坎城影展競賽,驚艷四方。他出色獨特的場景調度與冷冽優雅的攝影風格,更是如照明彈一般,向歐洲影壇宣示他的作者印記。

故事中的男子在過去八年裡,一直獨居住在瑞士酒店。日復一日他起床穿上西裝,有時戴上愁眉苦臉的表情四處遊蕩,大多數情況下,他只是坐在酒店大堂沈靜的抽著煙,思考莫名。某一天,美麗的女服務生前來與他搭訕,竟在他工整又神祕的規律生活裡激盪出一朵巨大的愛情漣漪。

全片不僅以冷冽影像的風格化來加深主角性格,更大膽昭示其高傲又優雅的電影語言。導演御用的攝影師Luca Bigazzi打造出相當作者風格的電影氛圍。其影像外顯平靜卻暗藏心理驚悚及殺機,另一方面對比出男主角內心的羞澀與單純。當時僅34歲的導演表示,全片靈感來自於他在聖保羅的高溫下,看到一位年約五十的男子安靜坐在酒吧沉思,對其產生好奇,延伸而來編寫出這部充滿張力又異常凝結的電影。當中藉探討孤獨為題,挖掘人性表層下或許壓抑多時的龐大情感。

2004 坎城影展競賽片
2005 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男主角、攝影獎
2006 義大利銀緞帶最佳男主角 、男配角、攝影獎

【20131027 觀後感】

因為看了《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大牌明星 Il Divo 》也早就買好票了,所以我決定不要錯過《愛無忌憚 The Consequences of Love》,完整看完保羅索倫提諾的系列電影。我實在太喜歡保羅索倫提諾的電影畫面風格。

這部2004年的《愛無忌憚 The Consequences of Love》,即使在2013年來看,仍然是很不錯的電影,特別是音樂,好聽到不行,而且在影片中出現的時機點是那麼的密合,將氣氛營造得很有個性。當然,當時才34歲的保羅索倫提諾,其電影畫面風格、分鏡、劇情進行、主角塑造,在此片中自成一家流派,並在之後的《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大牌明星 Il Divo 》沿續著,而至2013年的《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集大成。

當看著2004年34歲的保羅索倫提諾的《愛無忌憚 The Consequences of Love》,到2013年40多歲時拍的《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彷彿看著一位大師養成時的歷程與作品風格,也看到男主角托尼瑟維洛(Toni Servillo)10年間的外型與演技的變化,真的很過癮。

以下是片頭1分多鐘的音樂,場景雖然看似單調,帶出冷冽風格。一個很簡單的行李箱出現短暫幾秒,但是卻是整部戲的關鍵主角。

看完保羅索倫提諾的電影,會讓我覺得他不只是鬼才,而且是很有藝術文化底蘊的人,否則不可能寫出這麼有意思的劇本,部部電影都緊扣著音樂,拍出這麼獨特風格、深具人文內涵、看似內斂情感又勇於追求愛情的電影。佩服!

劇中有幾段令人深思、共鳴的旁白,令我很想按暫停鍵,逐字複誦抄錄。特別是那段形容失眠的內容,實在是太傳神、太貼切了,只要是飽受失眠困擾的人肯定會深深覺得「我亦如是也」。

這部《愛無忌憚 The Consequences of Love》可能是我這次高雄電影節的最後一部電影,認識保羅索倫提諾的電影是這次電影節中最值得的事了。4部電影中,喜愛的順序如下:

  1. 《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會令我想看第2次。有微微心酸想掉淚。很想找人討論劇情。
  2. 《愛無忌憚 The Consequences of Love》,會令我想看第2次。很想找人討論劇情。
  3. 《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
  4. 最不喜歡《大牌明星 Il Divo 》,沒有什麼核心價值理念。



【幻想國度:百年印度傳奇】 斷線人生 Kai Po Che 

導演:阿布舍克卡普 Abhishek Kapoor 

資訊:印度|2013|DCP|Color|126分 

2013/10/20(日) 11:00 喜滿客X廳 
2013/10/21(一) 19:10 喜滿客11廳

以《寶萊塢之搖滾青春》震驚影壇的編導奇才阿布舍克卡普,此次改編《三個傻瓜》作者伽坦巴葛的暢銷力作《我人生中的三個錯誤》,描述三個好朋友如何歷經板球事業的打拼、友誼的挑戰、愛情的背叛,甚至是政教衝突導致的人生變局,片中大時代的史詩格局,可比美陳可辛導演的《海闊天空:中國合夥人》。

2013柏林影展

【2013年10月22日 觀後感】

《斷線人生 Kai Po Che》是一部劇情張力夠、攝影畫面美、音樂棒、節奏緊湊、演員演技刻畫生動自然、剪接流暢、核心價值理念強的超級推薦必看強片。這部電影比《三個傻瓜》還好看,探討的議題更有深度。

編導奇才阿布舍克卡普(Abhishek Kapoor)真的是太厲害了,他是本次高雄電影節中,繼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另外一位我會想看完他所有作品的導演。

片名《斷線人生 Kai Po Che》,是劇中一幕場景對白,是鬥風箏後勝者說的一句話。但是要看完整部片子後,才能了解片名《斷線人生 Kai Po Che》所隠喻的涵意。

當電影開始的幾個鏡頭所蘊釀的氛圍,男主角走出監獄,望著藍天,忽然看到前方等著迎接他出獄的好友。2人靜立對看,男主角略帶紅絲的眼睛流露著百感交集的情緒。就在這一幕,我心糾了一下,眼睛微酸,硬是把淚水壓下來。才剛開始呢!好劇才剛上場呢!

看完電影時,我已經熱淚盈眶,散場後搭電扶梯下樓時,止不住的淚水,擦了淚水又立刻流出淚水,內心激動到要靠淚水來找到發洩的管道。因為電影內容有觸及到內心深處的某個點,特別是當經歷過人生某些事後,特別有感觸。

一部好電影,就是要有普世的核心價值理念,才能跨越種族與生活型態差異,得到共鳴。

此外,這部電影,與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的電影,最好是在電影院超大螢幕與好音響下觀賞,那種細緻的畫面與身歷其境的音響,感覺才過癮。

《斷線人生 Kai Po Che》的配樂也是超級好聽,我會想買這張電影原聲帶來收藏。



【國際視窗】生命之環 Circles 

導演:塞登德拉戈耶奇 Srdan Golubovic 
演員:亞力克桑德貝奇科 / 李昂魯塞夫 / 納波薩葛洛哥維奇 

資訊:塞爾維亞/德國/法國/克羅埃西亞│2012│DCP│彩色│112分 

2013/10/20(日) 11:00 喜滿客9廳 
2013/10/23(三) 11:00 喜滿客9廳 
2013/10/24(四) 18:20 喜滿客9廳


當正義遭到摧殘,你會挺身而出還是冷眼旁觀?

甫代表塞爾維亞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的《生命之環》是一部考驗良知的人性之作。

軍人麥高(Marko)與醫生好友在廣場碰面,為了拯救被三名士兵欺淩的穆斯林商人哈里斯(Haris),麥高在好友眼前被同僚痛打至死。十二年後,命運的環鎖再度將他們緊扣,並由此開展三段休戚相關的人生命運。麥高的前未婚妻娜達(Nada)因不堪家暴,帶著小孩前往德國向哈里斯求救,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哈里斯會為了當年救命恩人而收留娜達嗎?麥高的父親正在山頂建造一座教堂,鍥而不捨前來應徵的男孩,居然是當年暴行三人組其中之一的兒子,麥高的父親會接納男孩的懺悔嗎?醫生好友一直為當年的袖手旁觀而自責愧疚,不料卻在急診室裡再次遇上了打死麥高的主要肇事者,道德良知的人性抉擇不斷在他心中擺盪,他該救他嗎?背負著懺悔、創傷、悲痛的十字架,期待淨化的微光灑落。

南斯拉夫電影復興運動「黑潮」(Black Wave)的掌舵手之一斯爾登.葛魯伯維奇(Srdan Golubovic)剖析人性掙扎影像,絕對不容錯過。

2013 柏林影展人道主義獎 
2013 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2013 索菲亞電影節觀眾票選獎 

【2013年10月24日 觀後感-補寫於11月6日】

看似3段無關聯的故事,一開始令人看不懂,略微沈悶。但是隨著導演鏡頭層層剖析,進入人性深處,看似3段無關聯的故事都源自一個多年前的軍人虐殺事件。

其中一段討論到醫師遇到以前殺了好友的殺人犯時,到底是救或不救?

類似這樣醫學倫理情節的探討,常見於電影、電視劇中,本來也沒什麼稀奇。然而,這個電影的劇本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進一步探討:

如果身為醫師,在現場看到好友被一群人打到死,當下情感上是應該衝出去幫忙攔阻這群人的暴力行為,同樣的自己可能也會被打死。

或許是因為事情發生得太突然而震驚,理智上,還是選擇了袖手旁觀,親眼看見好友被打死。然而自己保全生命,日後也成為某醫院的名醫。

在這12年中,成為名醫的過程中,複雜的情感折磨著他。

直到12年後再度遇到這位受重傷的殺人犯,必須由全醫院只會開特定手術的這位醫師來幫他開腦。

受盡12年良心折磨的這位醫師,可以選擇找個理由不開刀來報復,這位醫師也決定這麼做,結果呢?

這部片子就是用看似平淡的畫面,細膩地討論這種很深的人性情感面。最後,所有罪惡與救贖,都在最後長達幾分鐘無配樂的簡單畫面中爆發,被殺軍人麥高(Marko)的年邁父親,死命地拖拉著想要贖罪而骨折受傷的殺人犯兒子,從山上沿著山路喘氣賣力地下山求救,長達幾分鐘的下山之路,畫面很簡單,完全沒有配樂,卻令觀者動容、心酸,這段人性力量,令我淚如泉湧。

從10月24日看完,直到今日11月6日,我在補寫觀後感時,眼前仍然不停浮現電影畫面,又心酸而一片淚眼迷濛了。

面對生命受威脅下,換成是您,會選擇挺身而出?亦或是袖手旁觀?

人生常出現這類的選擇題。換個場景,當您看到職場同事被主管欺凌時,您會選擇袖手旁觀?或者是出面嗆聲而導致自己權益受損?

說到這兒,看到因為勇於承擔台大誤植愛滋病患器官移植案相關疏失的台大柯文哲醫師,想必他內心也有很深的感觸。誠如他所說的,以前榮總虐疾疏失案發生時,搞到年輕基層醫師自殺,現在由他來扛責任,至少可以救了幾條前線工作的年輕人生命。當時,我真的好佩服柯醫師。現在看到他被台大一張不曾存在的流程圖,搞到降級改敘,辦公室由4樓搬到地下4樓,身為醫師國考第1名,工作資歷只有台大一項,人生有30多年在台大醫院所在的中山南路兩旁跨越,承擔結果,受了委曲,卻什麼也不能說。

這種有如「白色巨塔下的228」,換成是您,遇上人生的關卡,要如何選擇呢?

我覺得看非主流電影的價值,就是可以讓觀影者拓展觀點,學會批判自己。或許思考當下找不到答案,但是畢竟思考過,會內化成某種價值觀。日後,若遇上類似的狀況,這種內化的觀點會立刻跳出來幫助您決策。

這部塞爾維亞電影真的很有意義,得到2013 柏林影展人道主義獎是有其道理的。真的,真心建議大家要嚐試多看看不同觀點的電影,可以得到許多啟發。

希望高雄電影館可以在2014年2月的228影展播放此片,分享給更多人。



【國際視窗】甜蜜天堂 Miele 

導演:薇拉莉葛琳諾 Valeria Golino 
演員:潔絲敏婷卡 / 卡洛賽茲 / 利貝羅德瑞恩佐 

資訊:義大利/法國|2013|DCP|彩色|96分 

2013/10/25(五) 19:20 喜滿客2廳 
2013/10/26(六) 19:30 喜滿客11廳


女醫生的工作是幫助臨終病人縮短病痛的折磨。某日,一位身體健康的老人也來要求她的協­助,只因他認為自己活夠了。這場相遇考驗著她的信念,也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著名義大­利女演員薇拉莉葛琳諾首度執導即展露光芒。

2013 坎城影展人道主義獎 
2013 義大利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新導演獎 
2013 義大利銀緞帶最佳女演員、最佳新導演、最佳音效獎 
2013 布魯塞爾歐洲電影節觀眾票選獎 

【2013年10月26日 觀後感】

女主角的眼神很有味道、很有戲感。片中的音樂也好聽。劇本很有意思,探討安寧自殺議題。

影片一開始的10分鐘,我就心酸流淚。看完此片,更堅定我支持台灣能盡早通過安寧自殺合法化的立場,而不是僅僅止於台灣現有的安寧療護。自從照顧過癌末重症患者後,我深切認為安寧療護是不夠的。

癌末重症患者與其他有正當理由不想活著的人,都應該有權利獲得尊嚴安寧死亡,尋求無痛善終。

台灣應該通過相關法律,在正當合法程序下,由專業人士協助執行安寧自殺或安寧死亡。

每當我看到報導久病厭世、跳樓跳海跳河上吊燒碳自殺的新聞時,總是感到非常難過。這些人有權利得到安寧死亡,而不是一個人自行去執行死亡來經歷痛苦與恐懼。一個重視人權的社會,不應該剥奪人可以尋求善終的權利。

唉~執筆一嘆!立法院諸公大人,當各位忙著關說別人犯法的司法案件時,卻將牽涉到每個人可能會遇到的安寧死亡的基本人權立法議題棄之高閣,無人聞問。這種造孽行為,立法院諸公大人,最好這輩子都不會生病,也不會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一天。若真有那麼一天,讓這些立法院諸公大人嚐嚐何謂早知道。

我真心希望台灣能有像片中女主角這種私下協助執行安寧自殺的專業人士,現在的我真心認為這種行為是會有福報的做善事,是「死亡天使」。

我也希望如果有那麼一天我需要「死亡天使」的協助時,能找到人來幫我執行,希望收費不要太貴啊!



【國際視窗】2096:里約愛與死 Rio 2096: A story of Love and Fury 

導演:路易波隆那西 Luiz Bolognesi 

資訊:巴西|2013|Blu-Ray|彩色|75分 

2013/10/18(五) 16:40 喜滿客11廳 
2013/10/21(一) 17:10 喜滿客11廳 
2013/10/22(二) 13:30 喜滿客11廳


故事從1556年的遠古時空橫跨到未來2096年。背負永生宿命的印地安男子不斷輪迴轉世,只為尋找命定之女。兩人以愛情傳說貫穿巴西歷史,見證500年來殘酷的戰爭、文明成就的演變。是一部結合歷史、魔幻與愛情的史詩動畫電影。 

2013 安錫動畫影展最佳影片水晶獎

【2013年10月22日 補充】
因為因為看了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導演的《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我臨時決定加入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導演的其他2場電影, 所以只好割捨這部動畫電影。



 【人民力量:邊緣發聲】《噤聲的吶喊》 Forbidden Voice 人權血淚奮鬥日記

《噤聲的吶喊》揭開網路噤聲國度 

導演:芭芭拉米勒 Barbara Miller 

資訊:瑞士│2012│DCP│彩色│96分 

2013/10/18(五) 21:20 電影館 
2013/10/19(六) 19:00 電影館 
2013/10/27(日) 11:00 電影館


《噤聲的吶喊》( FORBIDDEN VOICES )是一部捍衛人權的血淚奮鬥日記,導演芭芭拉.米勒(Barbara Miller)紀錄三位分別來自中國、伊朗、古巴的女性部落客,她們利用網路媒體發出­自由之聲。

來自古巴的Yoani Sanchez是第一個敢勇於正面挑戰古巴狂人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的女性,她的部落格也吸引了上百萬人為她的勇氣大力按讚,她曾被時代雜­誌(TIME)評選為世界一百個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Farnaz Seifi向來為爭取伊朗婦女平等的權益不遺餘力,因為對性別歧視和偏見發出不平之聲­,使她遭伊朗政府通緝,而不得不踏上流亡之旅;中國的曾金燕則是揭露了中國政府打壓人­權的黑幕,使其遭受軟禁和無所不在的監視。

這三位堅毅的女性的部落格撼動了整個國家的­信息體制,儘管遭受無情的打壓甚至被剝奪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高舉著人權大旗的她們不退­縮、不畏懼,私密地使用隱藏式攝影機讓我們感受到第一手被監控的紀實感。

2013 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 
2013 西雅圖電影節 
2013 聖賽巴斯提安人權影展國際特赦組織獎

【2013年10月27日】

因為臨時處理重要的事,所以無法觀看,浪費了一張票錢。這部電影,我期待很久,結果卻沒看到,很遺憾。希望高雄電影館能在明年2014年2月的228人權影展中播放此片。



【跨界音樂旅人:林強】三峽好人 Still Life 

導演:賈樟柯 Zhangke Jia 

演員:韓三明 / 趙濤 / 王宏偉 

資訊:中國/法國/日本|2006|35mm|彩色|111分 

2013/10/18(五) 14:20 喜滿客2廳 
2013/10/25(五) 11:40 喜滿客2廳


煤礦工人韓三明來到奉節尋找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兩人在江邊相會,決定結婚。女護士沈紅來到奉節尋找兩年未歸的丈夫,兩人在大壩前擁抱,決定分手。老縣城已淹沒,新縣城還未­蓋好。是否一些該拿起的得拿起,一些該捨棄的要捨棄?

2006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2007 香港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2008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獎 

【2013年11月18日 觀後感】

這部電影很悶,但是要耐心看完全部,到片尾恍然大悟,才會有感動。

本來我在10月24日看2010年的《 R U THERE 》時,發現這部片子畫質非常差,很多黑線、跳動雜影黑點。放映一開始連對焦都沒對準,畫面是模糊的。我真的是很忍耐地看完全片。

映後,我當場向工作人員(至少2位)反應影片狀況不佳,要求注意改進。當時,我真的是耐著性子,只有要求改進,沒有多說什麼就離開。

然而,隔天10月25日看《三峽好人》時,影片畫質一樣很差,好像是盜版片的感覺。若要看這麼差畫質的電影,我在網路找來看就好了,幹麻要花錢買票到電影院看呢?

看完出場後,我至少向3位工作人員反應電影畫質差。這已經是影展以來我遇上的第2部畫質差的電影,所以我要求退費,因為我認為主辦單位有責任在放映前確認影片狀況,而且就算堅持要放映畫質不佳的影片,也應該在選片手冊或現場公告影片狀況,讓觀眾在買票前評估是否可以接受影片狀況,是否願意為不良影片花錢買票進場。

可是當場策展人黃皓傑先生強勢、傲慢、防衛心態地拒絕退費,表示這種35mm 的畫質差是電影基本知識與正常狀況,所以堅持拒絕退費。

問題是當購票行為成立時,銷售方本來就有責任提供良好的商品及善盡商品資訊的責任,這是消保法的條文規定。不能因為您黃皓傑先生當高雄電影展多年的策展人,不曾遇過高雄觀影者極積反應不良狀況,就獨斷獨行地以「我說了算」的態度,認定往年都沒有人有意見,只有我今年反應不良狀況,是我無知的無理取閙行為。

放映畫質差的電影是事實,選片手冊與現場都沒有善盡告知訊息也是事實,策展人沒有在放映前確認影片狀況也是事實。難道沒有人該負責嗎?這算是觀眾無理取鬧嗎?

策展人黃皓傑先生在接到觀眾反應影片狀況不佳時,不虛心受教,不反省是否有疏失之處,反而強勢、傲慢、防衛心態地認為是觀眾無知的無理取鬧。

反正,策展人黃皓傑先生就是當高雄人是沒文化、不懂電影的粗人,所以隨便放畫質差的影片,也不會有人看得懂,也不會去吵著要退費,也不會要求策展人黃皓傑先生要負責。所以多年來,策展人黃皓傑先生才會完全以他自以為是的方式承攬高雄電影節,然後強勢地、理直氣壯地說:這種 35mm 的畫質差是電影基本知識與正常狀況。

原來花錢買票看電影的人,還需要自己先搞懂 35mm 的畫質差這種基本知識?

可是,我現場隨機調查,現場買票的人沒有人知道 35mm 是什麼?

所以是我這個高雄人沒知識、沒文化,還白癡地花錢、花時間看這種畫質超差的電影,還要被策展人黃皓傑先生在電影院公開斥責。

我也不知道電影館館長劉秀英女士這個公務人員是怎麼當的?高雄電影節已經辦了第13年了,照理說,都該上軌道。結果選片手冊一堆校對錯誤要更正,影展開始後還臨時取消一大堆原訂放映的電影,害有些依選片手冊到電影院的觀眾白跑一趟。做了一堆沒有設計感且賣不出去的影展紀念商品,更別提辦了13年的高雄電影節賣座還是很差。

這些花高雄市民納稅錢的公款辦活動卻出錯的事,居然都沒有人需要負責?

電影館館長劉秀英女士這個公務人員,只要負責把業務外包給廠商辦電影節,把公家預算花光光就好,不用負責票房賣座盈虧及出錯的相關責任,每年照樣領甲等以上的考績獎金?

最糟糕的是,高雄電影館館長劉秀英女士在10月25日晚上7時55分,在桃花泣血記音樂會放映前在售票口前對我承諾會在影展結束後重新放映檢視此片狀況,再與我討論後續處理方案。結果,至今11月18日,沒有接到電影館的任何連絡電話或電子郵件。堂堂高雄電影館館長說謊騙高雄市民,這就是高雄市政府的高級公務人員?

高雄市是全台灣負債第1高的都市,失業率是全台灣排名前3高的都市,一次30天的燈會可以放60幾場煙火,高雄市政府願意連續13年花錢辦電影節,不知道算是高雄市民的福氣?或是沙漠中海市蜃樓的虛華?還是有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冰雪凍僵死前,沈浸在火柴微弱獨光中的美好幻影?



【動畫短片特別企劃-勇氣女孩篇 KFF Shorts Special : Sense of Beauty】

10/23(WED) 14:00 電影館
11/01(FRI) 18:00 電影館 

10部關女性議題的動畫短片。主要是想看這部《貴妃醉酒 The Banquet of the Concubine》。考慮中。最後,因故,沒去看。

【臨時起意加看篇】


【跨界音樂旅人:林強】R U THERE

導演:大衛維貝克 David Verbeek
演員:史汀庫曼 / 柯奐如
配樂:林強

資訊:荷蘭/法國/台灣|2010|35mm|彩色|83分

2013/10/18(五)  12:00  喜滿客9廳
2013/10/23(三)  13:30  喜滿客9廳
2013/10/24(四)  13:00  喜滿客9廳


故事主角Jitze來自荷蘭,是個職業電玩選手,環遊世界各地競賽電玩。某天,來到台北參加比賽的他,在街頭目睹了一場車禍意外,和傷者四目相接,對方空洞而絕望的眼神令他震驚。回到虛擬的殺戮現場,他的手臂也因傷無法動彈,因此被迫暫時離開虛擬世界,待在飯店休息。他在飯店認識了按摩小姐Min Min,他們從按摩交易進展為淡淡的友誼。看似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兩個人,最後竟然卻在虛擬世界中互相流露出情感,分享了彼此的孤寂。

全片三分之二的場景在台北、三分之一在南投,可以說是第一部歐洲人以台灣為題的電影。導演先以Jitze這個外來訪客的視角,帶出台北城的混亂緊湊、喧鬧繁華;當鏡頭轉向Min Min老家南投,又帶出了台灣另一面溫暖而寧靜的氣息。與劇中主角同樣來自荷蘭的導演大衛維貝克表示,自2009年拍攝這部片起,他的電影創作與人生經歷,即與台灣這片土地產生了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結。

2010 坎城影展
2010 荷蘭電影節最佳攝影、最佳音效獎

【大衛維貝克 David Verbeek】

1980年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2005年碩士畢業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電影學院,2007年起居住工作於上海與台北。2012年完成第二部台灣電影《 雲的模樣》,持續以台灣文化為創作元素,與本土演員與劇組合作,優異的表現備受矚目。除了電影外, 大衛維貝克同時進行平面攝影的創作,以亞洲城市文化為題材,完成如《新地色彩》、《夜台北》等一系列散發獨特魅力的影像作品。

【20131118 觀後感】

一般般。以 Second Life 虛擬世界結合現實世界來衍生劇情,有創意,但是劇情很鬆散,沒什麼核心價值理念,所以整部片子看後的感覺就是一般般,可惜了。

片中,林強的幾段電子配樂的確不錯聽。

2010年的《 R U THERE 》這部片子畫質非常差,很多黑線、跳動雜影黑點。放映一開始連對焦都沒對準,畫面是模糊的。我真的是很忍耐地看完全片。

映後,我當場向工作人員(至少2位)反應影片狀況不佳,要求注意改進。當時,我真的是耐著性子,只有要求改進,沒有多說什麼就離開。

然而,隔天10月25日看《三峽好人》時,影片畫質一樣很差,好像是盜版片的感覺。若要看這麼差畫質的電影,我在網路找來看就好了,幹麻要花錢買票到電影院看呢?

看完出場後,我至少向3位工作人員反應電影畫質差。這已經是影展以來我遇上的第2部畫質差的電影,所以我要求退費,因為我認為主辦單位有責任在放映前確認影片狀況,而且就算堅持要放映畫質不佳的影片,也應該在選片手冊或現場公告影片狀況,讓觀眾在買票前評估是否可以接受影片狀況,是否願意為不良影片花錢買票進場。

可是當場策展人黃皓傑先生強勢、傲慢、防衛心態地拒絕退費,表示這種35mm 的畫質差是電影基本知識與正常狀況,所以堅持拒絕退費。

問題是當購票行為成立時,銷售方本來就有責任提供良好的商品及善盡商品資訊的責任,這是消保法的條文規定。不能因為您黃皓傑先生當高雄電影展多年的策展人,不曾遇過高雄觀影者極積反應不良狀況,就獨斷獨行地以「我說了算」的態度,認定往年都沒有人有意見,只有我今年反應不良狀況,是我無知的無理取閙行為。

放映畫質差的電影是事實,選片手冊與現場都沒有善盡告知訊息也是事實,策展人沒有在放映前確認影片狀況也是事實。難道沒有人該負責嗎?這算是觀眾無理取鬧嗎?

策展人黃皓傑先生在接到觀眾反應影片狀況不佳時,不虛心受教,不反省是否有疏失之處,反而強勢、傲慢、防衛心態地認為是觀眾無知的無理取鬧。

反正,策展人黃皓傑先生就是當高雄人是沒文化、不懂電影的粗人,所以隨便放畫質差的影片,也不會有人看得懂,也不會去吵著要退費,也不會要求策展人黃皓傑先生要負責。所以多年來,策展人黃皓傑先生才會完全以他自以為是的方式承攬高雄電影節,然後強勢地、理直氣壯地說:這種 35mm 的畫質差是電影基本知識與正常狀況。

原來花錢買票看電影的人,還需要自己先搞懂 35mm 的畫質差這種基本知識?

可是,我現場隨機調查,現場買票的人沒有人知道 35mm 是什麼?

所以是我這個高雄人沒知識、沒文化,還白癡地花錢、花時間看這種畫質超差的電影,還要被策展人黃皓傑先生在電影院公開斥責。

我也不知道電影館館長劉秀英女士這個公務人員是怎麼當的?高雄電影節已經辦了第13年了,照理說,都該上軌道。結果選片手冊一堆校對錯誤要更正,影展開始後還臨時取消一大堆原訂放映的電影,害有些依選片手冊到電影院的觀眾白跑一趟。做了一堆沒有設計感且賣不出去的影展紀念商品,更別提辦了13年的高雄電影節賣座還是很差。

這些花高雄市民納稅錢的公款辦活動卻出錯的事,居然都沒有人需要負責?

電影館館長劉秀英女士這個公務人員,只要負責把業務外包給廠商辦電影節,把公家預算花光光就好,不用負責票房賣座盈虧及出錯的相關責任,每年照樣領甲等以上的考績獎金?

最糟糕的是,高雄電影館館長劉秀英女士在10月25日晚上7時55分,在桃花泣血記音樂會放映前在售票口前對我承諾會在影展結束後重新放映檢視此片狀況,再與我討論後續處理方案。結果,至今11月18日,沒有接到電影館的任何連絡電話或電子郵件。堂堂高雄電影館館長說謊騙高雄市民,這就是高雄市政府的高級公務人員?

高雄市是全台灣負債第1高的都市,失業率是全台灣排名前3高的都市,一次30天的燈會可以放60幾場煙火,高雄市政府願意連續13年花錢辦電影節,不知道算是高雄市民的福氣?或是沙漠中海市蜃樓的虛華?還是有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冰雪凍僵死前,沈浸在火柴微弱獨光中的美好幻影?



【跨界音樂旅人:林強】南國再見,南國 Goodbye South,Goodbye

導演:侯孝賢 Hou Hsiao-hsien

演員:高捷 / 林強 / 伊能静

資訊:台灣|1996|35mm|彩色|112分

2013/10/18(五)  16:50  喜滿客2廳
2013/10/19(六)  13:20  喜滿客9廳

1996 坎城影展
1996 溫哥華電影節
1996 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1997 鹿特丹影展

在《南國再見,南國》中,林強除了出飾扁頭一角,也為電影配樂,集結濁水溪公社等眾多台灣獨立音樂創作,電影主題曲 〈自我毀滅〉 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

Filmography
2013 天註定 A Touch of Sin(林強配樂,賈樟柯導演)
2010 R U THERE(林強配樂,大衛維貝克導演)
2008 迷樂上海 City of Trance(林強配樂,大衛維貝克導演)
2007 我們的十年 Our Ten Years(林強配樂,賈樟柯導演)
2006 東 Dong(林強配樂,賈樟柯導演)
2006 一年之初 Do Over(林強配樂, 鄭有傑導演)
2006 三峽好人 Still Life(林強配樂,賈樟柯導演)
2005 寧靜夏日 Quiet Summer (林強配樂,藤田修平導演)
2004 世界 The World(林強配樂, 賈樟柯導演)
1996 南國再見,南國 Goodbye South, Goodbye (林強配樂,侯孝賢導演)



【20131019 觀後感】

本來沒有打算看這場電影的,因為我不喜歡侯孝賢導演的題材風格,不會特地買票去看侯孝賢導演電影。

因為早上11點看保羅索倫提諾 Paolo Sorrentino 《家族朋友 The Family Friend 》,下午1時看完散場,我搭電梯到3樓的誠品,打算看本書混到下午3時30分去參加林強映後座談會。可是沒看過林強配樂的電影,參加座談會也沒什麼意思,想想不對,立刻又衝上8樓的電影院,趕在放映前5分鐘買了電影票,一看是侯孝賢導演的《南國再見,南國》,很掙扎地進了電影院。

這部電影真的不合我眼緣,因為題材太「在地化」,沒有簡單有力的核心議題,劇情太鬆散,沒什麼張力,也沒有什麼層次。這種電影參加國際影展,電影的對白透過翻譯後,真的沒有幾個外國人可以看得懂,因為沒有共通的核心價值語言,這些電影對白與畫面意思,只有具備共同生活經驗的台灣人才看得懂。整部電影只有開場那幕平溪火車站的畫面設計與配樂,才有點大師的味道。

說到配樂,當然本片的重點是電影主題曲 〈自我毀滅〉,林強首次創作的電影配樂主題曲,配合電影一開始的畫面強烈地帶出本部電影「台客」主調性,一聽就是林強的《向前走》的風格延續。不難聽,但是沒有打動我心。

反而是電影中,那2位地痞流氓騎著機車上山的那段配樂,很有文藝風格、很有層次、非常好聽,在某些點有打進我心深處。我很驚訝林強可以寫出這種配樂,不太像是林強的風格。所以映後座談時,我提問了,林強很直爽地回答那是雷光夏的音樂。當下,雖然有點尷尬,全場哄然大笑,但是我的內心是開心的,因為我聽出來了不同點。下面雷光夏在電影中的音樂片段於日後有可能會因為影片原始連結移除而無法觀看。



藝術就是這麼有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創作風格,同一人在不同年紀的創作風格也會不同。不管是電影、音樂、美術、陶藝...,只要是人創作的,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能聽出來差異,只是鑑別藝術的入門基本功。分得出差異,才能進入學習「欣賞」。

林強在映後座談時分享心路歷程的摘要:
  1. 很感謝侯孝賢導演的提拔,找他參與《南國再見,南國》的配樂,改變他的人生,由流行音樂轉而走向電影配樂專業之路。因為侯孝賢導演屬於國際級導演,所以他自己反而擔心實力程度不夠配上國際級導演的電影,所以需要很努力去學習與觀察,提升自己的音樂創作實力。

  2. 在參與《南國再見,南國》以前,自己是乖乖牌,因為電影需要,他接觸了許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因為接觸了那些不好的事,他開始長達三年的墮落荒唐歲月。要墮落,很容易;要回正軌,居然要花3年那麼長的時光。之後,不斷看書、學習、改正自己,由內而外,人變得不同,創作成果也變得不一樣。

  3. 在電影配樂上,自己沒有什麼太大長處,就是很配合導演要求,導演要什麼,我就給什麼,而且給得更多。但是很配合,並不代表對音樂沒有堅持,反而堅持要做出讓自己有感覺的音樂。

  4. 針對我提問的最特別的電影配樂經驗,林強表示是中國導演劉杰要求為其電影《透析》(2009年)配樂。林強看完該部電影後,覺得電影架構很完整,不需要配樂,是一部不需要配樂的電影。可是導演劉杰堅持要與林強結個緣、配個樂,所以林強為該部電影片尾字幕配了段音樂。所以這部電影是沒有音樂,只有在最後的字幕卡時才有林強的配樂。後來,導演劉杰又要求林強為其電影《碧羅雪山》(2010年)配樂。林強看完該部電影後,覺得電影中採用大量中緬邊境少數民族的音樂,少數民族音樂夠強大,實在不適合有什麼配樂。所以林強只有在片尾最後一幕遷村時,為其配了一段音樂,這段配樂延續到影片最後字幕結束。沒想到這部電影最後還拿下2010年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音樂獎。這些都是無心插柳得來的,並不是刻意去爭取的。

【林強「覓音南尋」音樂會】

映後座談會與簽名結束後,吃了晚飯,我轉往駁二。晚上7時30分,林強的「覓音南尋」音樂會於駁二藝術特區 The WALL 月光劇場狂放登場,這次林強特地找來以《拔一條河》、《甜祕密》入圍今年金馬獎配樂的柯智豪,與人氣DJ Point共同演出,以相同的影片素材,各自發揮配樂,激盪音樂火花,展現創作者的不同風格。

這是一場很特別、很過癮、很好聽的月光下露天音樂會。真的很難得,可同時看到、聽到三位優秀的音樂工作者現場展現音樂才華,而且還是免費入場,真是賺到了。

林強很親切隨和,雖然林強原先設計是聽眾可以不拘束地隨意走動、聊天、飲用現場提供的餐點,不是正式的音樂會。但是現場的觀眾都是很安靜地席地而坐,很小聲地交頭接耳討論,專心觀看影片與欣賞音樂,現場氣氛很棒,音響也很棒,2個小時的電子音樂,真的很過癮。誠如林強所言,希望日後高雄市政府與駁二能多多舉辦這類的音樂交流。


【延伸閱讀】2012 高雄電影節觀後雜語記事 

2012/11/03

2012 高雄電影節觀後雜語記事

近幾年很少去電影院看電影,比較常到電影館看記錄片。最近有機會拿到7張2012高雄電影節的票,在夢時代喜滿客,有一些看片限制,在觀片時間與場次的限制下,我選片的原則:盡量多元化。

我的選片清單如下:
  1. 年度主題-未來時代:《大都會 Metropolis (終極修復版)》
  2. 年度主題-未來時代:《倒帶人生 Mr. Nobody》
  3. 瘋狂世界:《三個傻瓜限屎專送 Delhi Belly》
  4. 焦點導演-墨西哥超現實電影大師卡洛斯雷卡逹斯 Carlos Reygadas:《寂靜之光 Silent Light》
  5. 焦點導演-科幻驚悚大師大衛柯能堡 David Cronenberg:《變蠅人 The Fly》DCP(修復版)
  6. 國際視窗:《兔子的日落大道 Crulic-The Path to Beyond》
  7. 人民力量-科技、環境與人權:《駭客軍團故事 We Are Legion: The Story of the Hacktivists》
觀後雜語記事分述如下:

第1部 瘋狂世界:2011年《三個傻瓜限屎專送 Delhi Belly》

聽別人推薦說很好笑,我立馬就去看。黑色喜劇,印度寶萊塢式不怎麼樣的劇情(嚴格說起來,沒有什麼內容劇情),不需要用大腦,就是讓人控制不了地笑個不停。

雖然我不喜歡印度片中的歌舞場面,不可否認地,印度歌曲有種令人很想跟著起舞的魔力。但是印腔英文實在太難懂,即使是一句很簡單的生活對話,我都聽不懂,那種印度腔的英文真的超級難聽懂。

後來,我在 Youtube 找了另一部印度片《三個傻瓜 3 Idiots》來看,實在很好看,勵志而比較有內容。5千多公尺高山公路的景色很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第2部 年度主題-未來時代:2009年《倒帶人生 Mr. Nobody》

一部挺複雜的電影,不算難看,但也不算很好看,看得我有點頭痛。

本片主要觀點就是:蝴蝶共振效應。

某種比喻是「差肩錯過」、「緣份」。

用大陸劇《步步心驚》主題曲《一念執著》的歌詞比喻:多一步的擦肩,就步步淪陷。

用電影《絕命終結站》的說法是偶然打亂死神的死亡順序安排。

或許一個蝴蝶共振效應,人生走上不一樣的道路。如果人生可以倒帶,您會選擇哪種人生?

影片拍攝手法特別,把許多條線路交錯進行得自有條理,算是很厲害。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編劇與導演肯定要有點精神分裂之類的毛病才能將這部片子拍得如此複雜。頭腦變笨了,不太能看如此複雜內容電影。



第3部 焦點導演-墨西哥超現實電影大師卡洛斯雷卡逹斯 Carlos Reygadas:2007年《寂靜之光 Silent Light》

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就是男主角向好友、父親、與妻子表白又與外遇對象再度見面之事,妻子聽完後受不了下車在大雨中哭泣,結果引發心肌梗塞死亡,然後喪禮中,這位外遇女來見女主角遺體最後一面。

故事非常簡單,素人演員,加上長鏡頭慢動作運作,整個風格就是很沈悶,看得我左手麻了數次,左腿也麻了1次,放映的2.5小時中必須不停變換坐姿。

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公開讚譽此片「極端令人驚豔,且非常動人!」,我就是被這句讚譽給騙進電影院。可能我真得變笨了,這種大師電影,我實在消受不起。




第4部 國際視窗:2011年《兔子的日落大道 Crulic-The Path to Beyond》

導演安加戴文娜 Anca Damian以照片、實物影片、手繪動畫交錯互動鋪陳出一個33歲羅馬尼亞人在波蘭發生冤獄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動畫記錄片,73分鐘完全沒有冷場,令我心酸落淚,超級好看,大力推薦。

相較同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冤獄電影《光榮時刻 Outside the Law》,2者主角同樣寫了許多陳情求救信函給相關部門單位,但是2者主角結果大不相同。

「正義」是否值得以「絕食抗爭」才得以彰顯與做為解決事情的選項?值得深思。

這部影片在雄影展只放映2次,很可惜,大概不會有很多人注意到這部片子。所有從事電影、動畫、導演、編劇、攝影者都應該看看此片,真的很棒!



 第5部 焦點導演-科幻驚悚大師大衛柯能堡 David Cronenberg:1986年《變蠅人 The Fly》DCP(修復版)

隔了這麼多年,仍舊是一部很好看的科幻恐怖電影。 總之,不要喝酒,喝酒時所下的決定或行為肯定會誤了一生。例如:本片男主角因為喝酒而衝動下未經妥善檢查而進入傳送艙,結果發生與艙內的蒼蠅基因結合而變成變種生物,走向自我毀滅之路。



第6部 年度主題-未來時代:1927年+2010年《大都會 Metropolis (終極修復版)》

原本我是抱著開場就準備因為無聊而立刻出場的心態去看這部黑白默片,花了許多心理建設要求自己「Open Mind」,用開放的心去接觸多元化的事物,所以最後還是列入我僅有的7張票之選片清單進場看了。

想不到隔了這麼多年,破碎片段修補而成,從頭到尾完全沒有聲音,只有黑白影像與少量的字卡串連說明的默片電影,仍舊是一部緊湊、很好看的科幻愛情電影。

看片中,我忍不住多次讚嘆:
  1. 在1927年攝影技術不發達、沒有電腦動畫的時代,這位導演是如何拍出這部電影的未來世界景像?

  2. 相較於現代2012年前後的科幻電影的許多場景,早在1927年的這部電影中就出現了,這不就代表現代人對於未來場景是完全沒有進步?人類對於「未來世界的幻想」沒有新意與沒有進步?

  3. 如果一部1927年完成的沒有聲音與彩色畫面的黑白電影可以如此感動與吸引2012年不同國度人種的觀眾之視線與心靈,這真是一部值得傳世的偉大電影,這才能被稱為「傳世的經典」。

  4. 本片中心思想:「光有大腦和雙手還不夠,還要有心的協調。」,代表智慧與勞動要用心結合起來。



第7部 人民力量-科技、環境與人權:2012年《駭客軍團故事 We Are Legion: The Story of the Hacktivists》

布萊恩奈普柏格 Brian Knappenberger 於2012年完成的記錄片《駭客軍團故事 We Are Legion: The Story of the Hacktivists》。

隨手記:
  1. 言論自由。

  2. One Voice:不管身在何處,為了支持一個共同信念,支持 One Voice,自動集結成網路軍團。
    One issue, one day, thousands of voices.
    同一個議題,同一天,成千上萬的發聲。

  3. 開放源碼。

  4. 阻斷服務是重罪行為?一個人在自家電腦敲擊80萬次同一個鍵,灌暴阻斷某網站流量,卻被美國判1年刑期與1年不能碰電腦的觀護期?但是總統候選人歐巴馬卻可以要求選民一人一電話來打電話癱瘓對手陣營而不算犯法?美國1位少女為了支持某種人權理念而有駭客行為,判刑15年,刑期比性侵犯兒童的數年刑期還重許多。駭客行為的法律判刑是否過重而不成比例?

  5. 數位科技潮流下的政治公民權革命。例如推翻埃及穆巴拉克政權中,駭客們以自身科技能力支援協助網路封閉國家政治改革團體建立網路資訊通道,提供其革命所需資訊,為其在全球發聲,達成實體團體與網路團體結合推翻政權。以前用槍彈推翻政權,現代使用網路科技。

  6. 某位知名的駭客被公開是 FBI 臥底幹員時,其他駭客們除了大感驚訝外,也深感「被背叛」的憤怒。

  7. 未來人類回顧這段駭客史時,「駭客」是捍衛人類言論自由與公民權改革進步信念的聖戰士?亦或是麻煩災難製造者?「駭客」未來的演變會往哪一條方向走?或許也可以期待電影有續集。

2011/07/30

【免費】以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 高雄市電影館8月份父親節影展

電影,用影像傳達不同的人生與視野。看看不同國家的電影,開拓視野,理解不同民族的觀點,增加多元化思考的胸襟,才不會被美國商業電影的霸權觀點牽著走。

上一檔「媽媽咪呀影展」,我看到墨西哥「香草之家 Las buenas hierbas」與冰島「奧斯卡媽媽 Mamma Gogo」探討詮釋阿茲海默症老人患者的相關議題。相同病症在不同民族間,病患家屬遇到的問題、人生的掙扎點都是一樣的。阿茲海默症在逐漸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也很常見,但是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與早期發現,大部份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家屬面對親人因病症所帶來的脫序行為是既痛心又無力去改變。如果被告知得到阿茲海默症,您會怎麼辦?

上上一檔「人性枷鎖影展」,我看到描述法國壓迫屠殺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光榮時刻 Outside the Law」(超級好看!),是由法國與阿爾及利亞合資拍攝。然而在法國片「人神之間 Of Gods and Men」卻看到8名法國修道士在北非阿爾及利亞傳道義診,與當地穆斯林居民相處和諧快樂,最後卻被當地激進的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教派殺害。雖然這部片子有點沈悶,但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從另一個觀點來詮釋法國與阿爾及利亞間的歷史仇恨。

8月份的父親節影展的片子涵蓋不同國家。我個人比較期待「以父之名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與「老爸的單程車票 The Barbarian Invasions」。

「老爸的單程車票 The Barbarian Invasions」的故事就是描述癌末父親的人生最後一段。

我覺得看這種父親節主題的片子對我是種折磨,也是一種自我療傷的救贖。看別人的故事、治療自己的傷口。 我很想說:爸...您好嗎?

2011/07/14

推薦必看電影《光榮時刻 Outside The Law》~7月16日高雄市電影館

光榮時刻 Outside The Law

播映時間:2011年7月16日(六) 14:00
播映地點:高雄市電影館3F
語言:法語
片長:138分
票價:80元
售票:兩廳院售票系統、7-11 ibon、高雄市電影館1F服務台現場購票

劇情簡介:
《光榮時刻 Outside The Law》劇情前後縱跨了18年,描述家園遭毀的三兄弟、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卻因兄弟之情步上了相同命運、一同爭取自由的故事。三兄弟與母親四人相依18年的滄桑人生,也同時對映了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殖民、邁向光榮時刻的坎坷之路。



可能是學生時代常看藝術電影的訓練,要在眾多藝術電影中從幾行字的文宣、劇照去挑片子,所以不用看太多資料就會挑片。有時候真的會踩到地雷,整場電影太「藝術」,沈悶到快窒息,不知道要傳逹的意境,實在很想逃離放映室。有些片子前半段不知所云,中間開始峰迴路轉,感動得令人痛哭流涕,散場後令我無法脫離影片氛圍而情緒崩潰地在路邊狂哭半小時才過癮。 

高雄市電影館7月的影片中,《光榮時刻 Outside The Law》一片最吸引我。其實光看中文片名《光榮時刻》會覺得嚴肅或看不懂影片風格。若是看英文片名《Outside The Law》,可能會猜想是法律與黑幫之類的片子。若是看劇照,就是3個男人,雖然性格,卻稱不上帥。主角就是3個男人,沒有正妹與情色。

會吸引我去看的原因:
  1. 3個男人要如何構成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
  2. 劇情橫跨18年(1945~1962)。通常這類的片子處理得好、劇情交代清楚就是大片子,導演功力要好。
  3. 題材是阿爾及利亞在法國的獨立恐怖行動,阿爾及利亞後來也真的獨立,具有歷史獨特性。
  4. 電影票價便宜,80元,時間又剛好可以,也有心情。
不知道是因為下雨或是宣傳不夠的關係,只有約3成的觀眾。雖然是類似電影院的小螢幕,但是這種片子就是應該在電影院大螢幕好音響才過癮,在家看DVD感覺就差多了。本片講述阿爾及利亞人在巴黎爭取獨立自由的艱辛,從一開始就情節緊湊、扣人心弦,影片開始約10分鐘,我就被法軍流血鎮壓阿爾及利亞人民示威遊行的「塞提夫大屠殺」一幕而傷心流淚,用這樣的場景來推想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猶悲慘過數百倍阿爾及利亞的情景。

我想很多外國人對於台灣要爭取獨立的歷史背景是不理解的,就如同西藏、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都是想要脫離殖民地位,爭取主權與更好的人生。此片由阿爾及利亞和法國聯合出資拍攝,殊屬不易,2國的這種心胸氣度將一段歷史用影像的方式傳達到世界各地、傳承給後代子孫。

如同本片文宣:「壓迫,使勇者更強大!」。不過,我不能認同以恐怖流血犠牲方式來得到「強大」。 強烈推薦影癡把握高雄市電影館7月16日(六) 14:00最後一場放映,以不同的視野來看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的歷史,整部片子就是~好看。

2009/03/08

茉莉花開

茉莉花開
Jasmin Women (2004)


最近因為看了太多資料,壓力很大,所以晚上只吃點簡單的東西,喝上幾杯熱茶,放空身心,等著9時準備睡覺。隨手逐一按壓電視頻道,真無聊,沒啥好看的。突然間,章子怡穿著旗袍的畫面出現,眼睛一亮,開始專心看這部電影「茉莉花開」。

剛開始,是被章子怡旗袍造型給吸引,很奇怪,中國女人穿旗袍就是好看、有味道。我忙著想把她的旗袍樣子記下來,看看日後是否有機會照著做來穿。

後來卻被影片中復古講究的場景、光線、鏡頭取景、那個泡著茉莉花的杯子、帶著古意的茉莉花香水瓶,給吸引,每個小細節都好美、好有氛圍。

漸漸地,被片中三段三代「茉」、「莉」、「花」母女故事的情節吸引,片中女主角的天真、為愛執著勇敢出走、受傷回家療傷,最後支持協助度過困境的還是自己的母親。

不知不覺地,心有同感。
我還記得小時候媽媽一字一句地教我唱茉莉花,剛學會唱茉莉花的那幾年都是和媽媽合唱,走路唱、等車也唱,生命是那麼的單純無憂。想到自己年少輕狂,也有為愛衝動。母親為了保護,總是百般限制。但是到後來,還是自己的母親最懂自己,默默地支持我。看到我時,永遠就當成自己未長大的小女兒般疼。

我很怕母親不在了,如果有天她真的不在,我不知道要如何活下去。
每次只要想到未來會有那麼一天到來,我就立刻淚如雨下,不知如何是好。
我曾經問母親:如果她不在了,我要怎麼辦?
母親只是淡然地要我堅強點,要靠自己。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活下去的勇氣。

片子中段,勾起心中人事物,開始隨著劇情哭的很傷心。影片在12點播完,我疲倦著還邊哭邊摺被子等著準備睡覺。

這部影片真的很不錯。或許我也該買幾盆苿莉花來種種。

熱門文章

Auto Awesome Movie 蒙太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