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
2012年9月16日,《惱人的膽固醇~捐血報告~持續更新 》
2013年1月21日,《膽固醇求診新陳代謝科 》
2014年3月31日,《改成2天吃半顆降血脂藥 》
2015年9月7日,《20150907 新陳代謝科回診~右脚血管有點阻塞 》
2016年1月4日,《20160104 新陳代謝科回診~脚抽筋與停藥 》
2016年6月14日,《20160606 新陳代謝科回診~吃降血脂藥《美百樂鎮 (Mevalotin / Pravastatin) 》
2016年12月6日,《新陳代謝科回診~初期慢性腎臟病第1期? 》
2020年9月14日,《20200914 新陳代謝科回診~換醫師、2度減藥 》 2020年9月23日,《20200909 肝膽科看診、GPT上升、脂肪肝、腎囊腫(腎水泡) 》
-------------------------------------------------------
考慮了數日,決定誠實地記錄近期回診內容與感想,提供參考,提醒大家留意。此為個案記錄,相關醫療問題,請諮詢具有合格醫療執照的醫師。
--------------------------------------------------------
自從2013年1月《
膽固醇求診新陳代謝科 》開始每天吃降血脂藥:
每3個月回門診1次,每年回門診見醫師共計4次。醫師門診只有在早上,一定要白天上班工作日去。
每6個月抽血檢查1次,每年抽血共計2次。不限白天,但是因為前一晚要禁食12小時以上,所以通常會是白天。
每個月回醫院慢性連續處方箋拿藥1次,每年共計8次。不限白天,晚上也可以。
所以,光是高血脂症的醫療,至少一年要跑醫院14次。
第1年,覺得跑醫院沒什麼,畢竟醫院離我家的交通算是方便,搭公車約30分鐘可到,騎脚踏車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時間,搭捷運約15分鐘可到,算是非常便利的。
第2年下半年,我開始覺得有點煩。因為抽血檢查的結果有顯著改善,逐漸降到標準值,感覺高血脂症只要定期拿藥控制即可,不見得一定要到大醫院(或區域醫院)看診,所以我盤算著改到住家附近的一般診所看診。但是我不確定這樣做是否恰當。
第3年,年初回診時,我直接詢問醫師:我想改到一般診所看診拿藥,不知道區域醫院新陳代謝科與一般診所看診是否有差異?
當時,醫師想了幾分鐘後,以某種我沒有想過的觀點來說明這間區域醫院新陳代謝科與一般診所看診的可能差異。
當時,我接受了這種說法,於是繼續留在這間醫院看診,持續進行:門診看診→慢性連續處方箋→抽血檢查。
--------------------------------------------------------
最近幾年,因為臉腫、中心性肥胖、捐血發現膽固醇過高,開始我在新陳代謝科治療高血脂症。
除此之外,似乎沒有什麼大問題。
只是不知何時開始,覺得脚容易冰冷、發麻。不過,這也沒什麼,因為我本來冬天就容易脚冰冷,此外坐久了,脚會麻也是合理的,所以不是很在意。
直到2014年下半年,我覺得有點不太對勁,但是也說不出來哪裡不對勁,總之,留意上心了。
2015年上半年,大約4~5月,我發現脚冰冷、發麻的現象很明顯,發生的頻率也比較常見,甚至連攝氏30幾度的高温,有時候我會脚冰冷到好像是死人的脚,令我很驚訝。攝氏30幾度高温的夏天,睡覺時要穿冬天的發熱刷毛襪,才睡得深沈安穏些。
我的脚冰冷,主要是脚踝以下部份。脚發麻,主要是膝蓋以下的部位。
上網查了一下,大致說來,各種資料一致表示:脚冰冷是一種需要求診檢查的異常現象。
因為我沒有概念,原本我打算到神經內科看診。碰巧隔一個月是新陳代謝科回診的日子,想想還是先請教新陳代謝科醫師的看法,詢問建議到哪一科看診檢查。
所以6月回診新陳代謝科,醫師說我又到了要抽血檢查的時候了,開了檢查單,排了7月抽血,8月回診時看抽血報告。
我問醫師:脚冰冷、發麻,有沒有必要去神經內科或其它科看診做檢查?
醫師:不需要啊!因為妳還算年輕,不是老人家。而且最近2年吃的降血脂藥就是在通血路,驗血報告都降到標準值,體重也持續控制中。
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我仍然很在意脚冰冷、發麻的現象,於是我仍然追問醫師:如果我很想做檢查,請問醫師建議我去看哪一科?
醫師有點猶豫,因為她覺得我不屬於需要做檢查的程度,所以她順口又說了幾句,我忘了內容,大意是一些症狀、現象。
我聽到醫師說的內容,邊聽邊點頭,很自然地接著說:沒錯~沒錯~我就是這樣,所以站起來走路反而感覺舒服些。
醫師聽到我說的話,想了一下,一改先前的態度,反而變得很積極,說可以幫我排檢查。
原來新陳代謝科就可以排相關檢查,不用再去掛別科看診。
排的檢查叫做「動脈分段血流及壓力測定(Ankle Brachial Index;ABI)」,要依照預約的時間去做檢查,檢查時間約10~15分鐘,躺在床上,手脚套上測血壓的帶子,就像平常測血壓一樣,只是這種檢查是測四肢血壓。
9月回診時,醫師先說抽血報告:
血糖首度達到103,超過100。算是糖尿病前期。這點我很不服氣,感覺很委曲,因為我在控制體重,而且體重也持續合理速度下降。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禁糖,可是真的飲食很簡單。我都不用去翻筆記查證我抽血前幾天吃了什麼高糖食物,因為我真的沒有吃什麼過量甜食。所以血糖首度超過100,我真的很不服氣,也很納悶。
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首度低於標準值。女生要>50,這次我只有49.5。
除了上述2項異常外,其它項目(例如: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在標準值內。
接著,醫師打開「動脈分段血流及壓力測定(Ankle Brachial Index;ABI)」報告,電腦螢幕上出現一個人形圖案與表格數字。
根據
台安醫院介紹 :
即腳踝與上臂血壓的比值,可顯示血管的阻塞程度,是目前被認為最有效的篩檢診斷工具,通常腳踝血壓會高於上臂血壓,若腳部動脈因膽固醇等黏稠物質堆積而使血流情況變差,腳踝的血壓就會低於上臂的血壓,ABI 值就會變低,ABI 值在 0.9 以下,患有下肢阻塞性動脈硬化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ABI ( Ankle-Brachial Index ):稱為上臂與腳踝的血壓比值,經由測定腳踝與上臂血壓比值,可以測知血管阻塞程度。通常健康的人,腳踝的血壓會高於上臂的血壓。若腳部動脈因脂肪等黏稠物質堆積而使血流狀況變差,腳踝的血壓就會低於上臂的血壓,所以 ABI 數值就會變低。正常值為 0.9 ~ 1.3。若ABI> 1.3可能代表血管嚴重鈣化硬化,血管狹窄嚴重程度可能低估。若ABI< 0.5,臨床上代表下肢嚴重缺血有截肢風險。
我的檢測報告顯示我的ABI值是0.86,低於正常值0.9以下,顯示有可能患有下肢阻塞性動脈硬化的可能性。
醫師說:右脚血管有點阻塞,加開一顆改善週邊血液循環的藥「普達錠( Cilostazole):抗血小板及末梢血管擴張之作用」。每天早晚一顆,先吃2個月,回診後再看狀況。
所以原本3個月的回診,提早成2個月回診。
為什麼要先吃「2個月」改善週邊血液循環的藥後回診呢?
忘了是哪份資料提到,這種改善週邊血液循環的藥在每天規律服用後約4~6週比較有顯著效果。所以醫師會排2個月(8週)後回診追踪吃藥的效果。
--------------------------------------------------------
【2015年9月15日 補充】
9月初開始吃這種改善週邊血液循環的藥「普達錠( Cilostazole):抗血小板及末梢血管擴張之作用」。頭3~5天,每天拉肚子(腹瀉)、頭暈、倦怠,藥物副作用。
不知道是否因為吃了藥而改善週邊血液循環,晚上睡覺時比較好睡,睡眠品質比較好。這點頗令我意外的。
所以有失眠困擾的人,或許不應該吃安眠藥,而是求診心臟血管科檢查,吃這種改善週邊血液循環的藥才對。
--------------------------------------------------------
【2015年11月2日 補充】
吃了約3~4週改善下肢循環的藥《 普達錠 PLetaal / Cilostazol 》後,有明顯改善,睡覺不用穿發熱刷毛襪,比較不會突然脚冰冷。除了吃藥,當然也有配合走路逛街運動。
回診時詢問醫師這種改善下肢循環的藥《 普達錠 PLetaal / Cilostazol 》要吃多久?像我這種年紀狀況的病人多嗎?
醫師表示:像妳這種年紀而有這種狀況的病人有遇過,但是很少。因為這麼年輕就出現這種狀況,體質因素,建議這種藥吃一輩子。若擅自停藥,恐怕過幾年年紀大時,狀況會更不好。
啊?吃一輩子藥!哎~
--------------------------------------------------------
【2016年4月11日 補充】
原本是2月28日回診,因故取消,改成今日回診。聽醫師說明1月22日第2次做「動脈分段血流及壓力測定(Ankle Brachial Index;ABI)」報告,結果正常,右小腿血管沒有阻塞了。
上次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脚多次半夜抽筋的狀況,醫師指示暫時停藥《維妥立》與《 普達錠 PLetaal / Cilostazol 》。自停藥至今,脚都沒有抽筋。
今天醫師開《 普達錠 PLetaal / Cilostazol 》,又要開始早晚飯後一顆。5月排抽血驗尿,6月回診。
--------------------------------------------------------
因為血糖超過100,加上右脚血管有點阻塞,這次醫師直接判定我是《潛伏性糖尿病》,必須去糖尿病衛教室聽衛教師說明相關注意與配合事項。
這次門診結果令人很挫折。我以為吃了2年的降血脂藥,控制得不錯,豈知,總體看來,情況是漸趨往壞的方向進行。
連醫師也沒想到我的右脚血管會有阻塞,本來還不認為我有需要排檢查。要不是我執著於脚冰冷、發麻的現象,或許聽醫師說不需要檢查,我也會不當一回事地算了。
最近幾日查詢相關資料,美國有份研究指出,以我的年齡來說,大約1000人中約有9人會有下肢動脈阻塞,大部份的患者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被輕忽。年紀大的老年人發生機率比較高。
經由此事,醫療誤診與不確定因素很多:
有時候是醫療設備在症狀初期不明顯時檢測不出來。
有時候病人也要負點責任,要多關心自己,要有警覺性。如果能先將平日觀察的症狀、發作的頻率...等資訊明確的記錄,提供醫師做評估參考,比較容易協助醫師做出正確的判斷。
當然,醫師是否願意與病人溝通,非常重要。如果我的醫師非常重視權威、主觀、不願意採納病人的意見感受,我大概就是被誤診。然後因為相信醫師判斷而不會積極找別科醫師求診,直到症狀惡化到很明顯且很難以醫療改善,可能會惡化到無法補救的截肢。
看來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還是不太建議在一般診所看診。原本以為只要平日吃藥控制,結果隨著時間病程的變化,身體相關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而出現症狀。建議還是在區域醫院以上等級的醫院看診,專科醫師與相關檢查設備比較齊全,病歷與用藥記錄都很完整,方便其它科別看診時做為綜合判斷的重要參考資料。
2014年10月,我曾經因為左屁股、大腿後面走路會微微酸痛而求診骨科,當時照X光正常,不是脊椎有問題,推測可能是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張的疼痛,於是吃肌肉鬆馳劑、止痛藥。因為以前吃醫師開的止痛藥是很有效的,我有經驗,所以這次吃止痛藥,還是隠隠地痛,症狀沒有比較改善,我就知道看錯科了,問題大概不是骨科可以處理的。因為左臀部有時候走路痛的情況持續幾天後,又沒有症狀了,完全抓不到痛的原因與時機,我也沒有積極地去看醫師。現在看來,那就是下肢動脈阻塞(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的,所以吃止痛藥是沒效的。當時我真的不懂什麼是「臀部跛行(buttock claudication)」、也不懂「下肢動脈阻塞(周邊動脈阻塞)」。這個「臀部跛行(buttock claudication)」尚未確診,大概八九不離十,打算2個月後回診新陳代謝科與醫師討論後,或許會一併在心臟血管外科檢查。
我真的沒有想過高血脂症會有這麼嚴重的狀況。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有下肢動脈阻塞的問題,一方面很驚訝,一方面又覺得「果然如此」,因為脚冰冷、發麻的現象得到科學檢測的合理解釋,不是我的精神錯覺。
當我愈了解下肢動脈阻塞(周邊動脈阻塞)相關資訊,說真的,我想自己的人生就到頭了,就是這樣了,這種體質的人,以後就是少管閒事、獨善其身、清心寡慾、淡薄名利、平淡渡日,才有可能多活些日子。雖然很早以前我就覺得自己可能活不到60歲。
雖然不需要悲觀沮喪,但是相關研究結果就是如此,大概知道自己未來5~10年可能出現的狀況。
我會持續配合醫囑吃藥治療,2個月後回診看醫師怎麼安排,若有必要,可能會加掛心臟血管外科做進一步檢查,了解其他部位血管阻塞情況。
此外,趁現在時間還早,重新思考人生,打聽一下未來可能會遇到的醫療資訊,搜集中風後的安置場所與方案,了解一下個人保險內容,先寫下遺囑,隨時修改調整。
其實,如果心肌梗塞死亡,倒也乾脆爽快。就怕中風、截肢,落個半死不活,沒有身為人的價值尊嚴與生存樂趣,想來就可怕。
子葳格主我的一句老話:
窮人沒有生病的權利,希望台灣盡快通過醫護人員協助安寧自殺立法,保障窮病人無痛且尊嚴的死亡權利。
順便提醒,
如果出現急性下肢動脈阻塞(俗稱的「脚中風」),盡快心臟血管外科急診,要把握打通血管的6~8小時黃金期。 不過,有些資歷淺、經驗不夠、警覺性低的醫師,可能會誤診成蜂窩性組織炎或皮膚病,延誤治療黃金期,導致搶救不及而截肢。
以下摘錄相關資料,希望有緣看到此文者能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早日發現,早日治療,延緩惡化的速度。
--------------------------------------------------------
動脈分段血流及壓力測定(Ankle Brachial Index;ABI):
評估下肢動脈血流。透過測量腳踝與上臂血壓的比值,可顯示血管的阻塞程度。檢測四肢血管有無硬化病變、四肢動脈血流量及上下肢血壓的差異。
--------------------------------------------------------
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
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每年約有5~7%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增加二至六倍;而且約1/3到1/2的患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
所以
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即等同曾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患者,因為再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相當高。
--------------------------------------------------------
一般只要有
下肢(含臀部) 不舒服,例如:
疼痛、冰冷、麻木感、顏色發白發紫、間歇性跛行 ,均應儘快至
血管外科 就醫。
--------------------------------------------------------
若有做動脈分段血流及壓力測定(Ankle Brachial Index;ABI),而且檢查報告確定數值不正常,即使您沒有明顯不舒服症狀,或者已經吃藥改善到 ABI 檢查數值正常,日後只要您申請買保險,很大機率會因為「既往症」病歷上有記載這個「周邊動脈阻塞(PAOD)」而被退保。
要保書的健康告知書提到「脚的血管曾經輕微阻塞已治癒多年」,或者有提到「周邊動脈阻塞(PAOD)」這個名詞,都會被退保。
--------------------------------------------------------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賴曉亭主治醫師《
天氣變冷了,您的雙腳溫暖嗎? 》,摘錄內容如下:
為什麼會造成周邊血管疾病?
血液循環系統為身體的基本構造,故「動脈血管疾病」並非單只影響「周邊血管」,相反的,它屬於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雖然醫學上尚未證實動脈血管疾病為一「遺傳性疾病」,但很多研究顯示其與家族史不無關係。
換言之,
家族中若有任何一人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過高),糖尿病或曾患有心臟病、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不但要定期帶此病患做詳細「全身性」的動脈檢查外(因為1/3以上患者會出現多處血管性疾病),家族中每一成員也應相對注意。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血管疾病為一退化性疾病,目前除了年齡的老化無法改變外,其他的如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降低高熱量、高脂肪類食物攝取,控制血壓 135/85 mmHg 以內,防止血糖過高及嚴禁吸煙等,只要稍加注意與控制,都可有效的延展或減緩血管疾病的發生。
如何保養方可免除面臨手術之危機?
首要條件就是「務必停止吸煙」,煙害及尼古丁是可直接傷害血管壁造成血管硬化的主要因素,統計中亦顯示,在接受過血管外科手術治療患者中,百分之97以上曾有10~20年以上煙癮。一般人可能認為傷害既然已經造成,不妨繼續吸煙下去,但多項研究中一再顯示,只要停止吸煙,血管疾病就有機會減緩或甚至改善。
處在溫暖環境,局部肌肉的按摩,溫水浴,穿著保暖的衣襪,這些都可促使肌肉組織、動、靜脈血管皆放鬆,使血液流量較易運送,循環增加並降低缺血性傷害。確實做到雙腳保養:每日應將雙腳清洗乾淨,避免穿擠腳的鞋子,剪指甲的時候應格外小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口,時常感覺及觀察腳部的溫度及顏色變化,若出現冰冷、發紫的情形,應立即就醫。
是否應該避免走路或其他運動?
剛好相反。周邊血管疾病患者,因其主要運輸血液之運輸管道(動脈血管)發生阻塞,為有效疏解血液不流通狀態,必須促使身體自我建立「側支循環系統」,也就是指,將平常不常使用的小型血管發揮其運輸功能起來。
訓練這些小型側支循環系統最好的方法便是「適當的運動」,每天安排數個小時(早、晚皆可)漸進式的走路,當小腿、大腿或臀部感到酸痛時,稍加休息,疼痛感覺一消失,馬上再進行走路,如此反覆練習,一方面可加強肌肉組織力量,再者,借著運動,局部血液循環增加,缺血性疼痛減緩,行走距離自然拉長。
什麼時候才是接受手術之適當時機?
當保守療法無效(如禁煙,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運動…..等),缺血性疼痛持續或更嚴重及皮膚開始冰冷、變色時,這些都是該考慮接受手術的時機了。
--------------------------------------------------------
台灣血管外科學會、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黃竣暘醫師潤稿《
下肢動脈阻塞性疾 》,摘錄內容如下:
高危險群:
老年人
有心臟血管疾病家族病史
高血脂症
高血壓
糖尿病
抽菸者
肥胖體重過重者
心臟血管疾病患者
腦血管疾病患者
症狀分級 Fontaine Classification
第一階段 沒有症狀
第二階段 A間歇性跛行;輕微
B間歇性跛行;嚴重
第三階段 夜間及休息時即有疼痛現象,還有皮膚壞死跟壞疽
第四階段 足部有潰瘍或長久無法癒合的傷口
發現下肢動脈血管缺血如何早期發現疾病?
了解症狀
疾病發生早期的時候,可能只是下肢發生間歇性跛行的現象。也就是說,患者在長距離行走或是運動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生大腿、小腿或是足部疼痛跛行的情形。
病人在平時下肢的血液供應勉強足夠,但是運動之後組織需氧量增加,血流供應不足,即會造成症狀。隨著病情加重,即使短距離的行走也可能出現腳痛,只有休息可以使疼痛緩解。
在平時有酸麻及疼痛感,皮膚的顏色發生變化、沒有血色,甚至變紫或變黑,若是病情再嚴重一些,則可能發生如下肢冰冷、脈搏減弱、患肢水腫、毛髮脫落皮膚傷口久不癒合等情形。若沒有加以正確診斷治療,最後組織壞死、發炎,就只有截肢一途了!
醫學檢查
有早期症狀時,應及時至
血管外科 醫師處就診,醫師會依病情而給予必要之檢查及治療
常作的影像檢查:
週邊血管超音波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
核磁共振血管攝影
傳統血管攝影
--------------------------------------------------------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余法昌醫師《下肢動脈阻塞性疾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13年9月會訊)
--------------------------------------------------------
林玟玓、顏啟華《
周邊動脈疾病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30卷第2期)
--------------------------------------------------------
中山醫學大學 神經電氣檢查室 杜怡珍 醫檢師《
周邊動脈疾病 》
--------------------------------------------------------
2009年8月31日蘋果日報《
婦雙腿痛 竟是髂動脈阻塞 》
--------------------------------------------------------
【2015年11月28日聯合報】
《
下肢動脈阻塞 誤當關節炎差點截肢 》:
--------------------------------------------------------
【2019年8月11日】
腳麻是血循環不好?每天3分鐘「健腿」保養,遠離腳中風行動更犀利!
健康2.0 20190119(完整版)
VIDEO
--------------------------------------------------------
【2021年11月4日健康醫療網】
起因為遠端血液供給不足 腳冷、腿麻為前兆
PAOD 起因為周邊血管動脈粥狀硬化或因一些發炎反應引起動脈血管狹窄甚至閉塞,導致肢體遠端血液供給不足,進一步出現慢性或急性的缺血症狀。
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說明,PAOD 依 Fontaine 分級(Fontaine Classification)分為四等級:第一級患者症狀輕微,多為腳部冰冷或出現腳麻,但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出現;第二級患者腿部動脈阻塞,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第三級患者阻塞嚴重,腿部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第四級動脈幾乎完全阻塞,腿部出現壞死或壞疽的現象。
其中,間歇性跛行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症狀 ,如果發現走路一段時間後小腿肚就開始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那就該懷疑是周邊動脈阻塞,前往醫院做更進一步的血管檢查。
--------------------------------------------------------
【2022年5月4日】
新陳代謝科醫師排2月中旬 ABI 檢查追踪。5月初回診看報告,ABI 數值0.95,正常。持續每天吃抗凝血藥(普達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