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5

如何在自由軟體市場中挖到金礦?

一般人的印象中,開源碼社群大都由熱心的貢獻者在主持、主導專案的發展。殊不知開源碼社群也有贊助型的發展模式。在第一篇分享文章中說明了開源碼社群的類別與發展模式。

此外,世界各國要求大軟體公司開放軟體程式碼的態度日益強勢,大企業採用開源碼軟體或自由軟體的比例日增,以往有如個體工作室的小型開源碼(或自由軟體)公司如何在全球軟體市場中與大型軟體公司競爭而佔有一席之地,第二篇分享文章中則帶來開源碼公司組成的Partners夥伴模式,以Bazaar的商店街市集模式提供Whole Product完整開源碼產品。

讓我們來觀摩如何在自由軟體市場中挖到金礦?

【第一篇分享文章】

Joel West, Siobhan O'Mahony (2005) 《Contrasting Community Building in Sponsored and Community Founded Open Source Projects》一文中,將開源碼社群分為二大類型:
  1. 領導型社群(Community-Led Projects):
    O'Mahony(2005)


    • 基於工作內容由一個或多個獨立的個人所成立的社群。
    •  社群主要項目-管理、防止被公司企業或組織收購接管。
    • 沒有共同的雇主。
    • 公司可以贊助貢獻者,但是需獨立於僱傭關係。
    • 獲得贊助的貢獻者在社群的角色必須如同志願者的方式與條件。
    • 例如:Linus Torvalds成立的Linus作業系統、Miguel D’Icaza的GNOME、8位開發工程師完成的Apache伺服器。
    • 啟動階段:


      • 以”測試新成員能力“-評估貢獻程式碼的能力是否可加入社群。(O’Mahony, 2002)
      • 好的模組架構能夠招募新的貢獻者,提供更多機會認可,進一步增強貢獻者的動機。(Baldwin and Clark, 2003)
      • 針對SourceForge開發人員調查顯示,大多數貢獻者社群的興趣在建設自己的技能和解決技術問題。(Lakhani and Wolf, 2003)
    • 成熟階段:


      • 已開發一系列主要版本,確定成員資格標準或界定,貢獻者知道如何加入或退出專案。有建全的管理機制,具有社會代表性組織,與協同社群專案。
  2. 贊助拆分型社群(Spinout Projects)
    West and Gallagher (2004)


    • 贊助(sponsored)、拆分(spinout)模式。
    • 贊助商將內部發展的專案程式碼以開放原始碼授權開放使用(spinout),並邀請外部社群加入專案。
    • 例如:1998年Netscape成立Mozilla、IBM的Jikes。
    • 啟動階段:


      • 為何企業要釋放原始碼?
        要爭取獲得採用與尋求外部資源開發協助。
        持續的贊助角色可以減少疑義並提供專案正向發展。(West, 2003)
      • 贊助商要花較多的時間金錢在社群開發上,才能得更多外部參與者加入。包括市場行銷、僱用潛在貢獻者、整合其努力成果到專案上、發展可以兼容商業與非商業的管理結構。
      • 例如:Sun-OpenOffice; IBM-Eclipse。
    • 成熟階段:


      • Dual license雙授權:可以接受個人和非營利性的用戶使用。(Valimaki 2003) 公司擁有完全控制和發展權,而且吸引來自貢獻者(如大學)的使用。 
【延伸閱讀】
  • Joel West, Siobhan O'Mahony, "Contrasting Community Building in Sponsored and Community Founded Open Source Projects", hicss,pp.196c,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05) - Track 7, 2005. 

【第二篇分享文章】
小型的開源碼公司要如何與綜合型軟體大公司競爭呢?

Joseph Feller,  Patrick Finnegan,  Jeremy Hayes. (2008)在《Delivering the 'Whole Product': Business Model Impacts and Agility Challenges in a Network of Open Source Firms》一文中以總部設於歐洲比利時的Zea Partners為例:
  1. The Zope Europe Association (ZEA)成立於2003年,並於2006年改名為Zea Partners
  2. Zea Partners的合作夥伴包括19家企業,有3個管理合作夥伴和16個準合作夥伴,分別設在荷蘭,意大利,挪威,比利時,德國,英國,立陶宛,美國,西班牙,法國和南非。 這些夥伴都是10人以下的公司。
  3. 目的是通過建立一種資源共享平台以降低組織間摩擦的工作團隊,例如:長期合約,客戶檔案,對於問題有共同的作法或 思維,分配工作,追踪結果,並報告錯誤。以團隊方式去競爭全球市場,用合約的方式來管理與行銷,用靈活的策略以〝全產品〞軟體市集概念來銷售獲利。
  4. Zea Partners創始人:烏合之眾和軍隊最大不同就是:你可以有1,000人講不同的語言,從來沒有一起工作,他們能擊敗50位受過良好的訓練者。
  5. 長期目標是建立足夠的資源,使建立組織專業形象。 
  6. 合作夥伴能夠利用大量的擁有不同技能的成員組織來協助開發程式。
  7. 以〝友好市集bazaar-friendly〞方式提供‘整體產品whole product’行銷。

【延伸閱讀】
  • Joseph Feller,  Patrick Finnegan,  Jeremy Hayes. (2008). Delivering the 'Whole Product': Business Model Impacts and Agility Challenges in a Network of Open Source Firms. 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 19(2), 95-108.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08, from ABI/INFORM Global database. (Document ID: 1543155491).

  • Moore, K. (2004, March 29). Forget Crossing the Chasm. Marketing Magazine, 109(12), 7-7.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08, from Business Source Complete database.
    這篇文章中提到:90年代高科技世界習慣採用Moore的「跨越鴻溝」( Crossing the Chasm)理論,然而高科技世界改變快速,也必需改變行銷方式。許多小企業可以跨越鴻溝,但他們沒有資源或有機會成為業界領導者。他們沒有全球的銷售管道和市場力量來幫助加速建立新產品的市場標準,因為成本太昂貴而無法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銷售隊伍。那麼,小公司怎麼辦呢?聰明的小創業公司將不會獨自跨越鴻溝,而是結合其他公司(盟友)與全球經銷通路。或者將自己公司定位成「有吸引力的資產」,將公司賣出好價錢,然後再重新開始。


    下面2篇文章,可以得知Mozilla與Google策略合作的獲利方式及新成立的營利組織Mozilla Online亞太分公司董事宮力在亞太地區的發展觀點。看了上面2篇有關自由軟體文章後,再來看看下面這2篇文章,應該會帶來新的思考觀點。

     clipped from www.zdnet.com.tw
    感謝Google Mozilla營收達7,500萬美元

    2008/11/20 12:38:02 Mozilla基金會19日宣布,2007會計年度總營收高達7,500萬美元,其中「絕大部分」出自與Google的搜尋合作關係。

    Mozilla董事長Mitchell Baker在一篇關於該基金會上年度財務的部落格文中表示:「Mozilla的狀況良好,足以在現行困難的經濟時期,保持活力和戰鬥力。」營收數字包括Mozilla基金會與其營利單位Mozilla公司的收入,後者的經營焦點是開發Firefox,與相關的開放原始碼瀏覽器技術。

    2007年度營收較2006年度的6,680萬美元增加約12%。但2007年度的開支高達3,300萬美元,較上一年度多出68%,當中約80%付給Mozilla的150名員工。

    然而,Mozilla也表示,美國國稅局正在審核基金會處理Google提供之營收的方式。Baker寫道:

    「Mozilla基金會在2005年,為當年度從Google取得的部分營收,成立了一個「稅務儲備基金」。我們這麼作是以防國稅局要審核這些資金的稅務地位。這個作法事後證明是有利的,因為國稅局已決定審核這筆錢和Mozilla基金會的財務。我們仍在這個程序的初期,不清楚還要花多少時間,或整個程序涉及的規模。」

    Mozilla與Google的合作主要有兩種方式:附搭Google搜尋工具列的預設首頁,和Firefox介面右上角的搜尋列。使用者也可自行修改,使用其他的搜尋工具。Baker表示,雅虎和Amazon.com也提供他們少量的額外營收,但基金會的收入有88%來自Google。

    Mozilla在今年8月與Google續約到2011年,就在Google推出自製的網路瀏覽器Chrome一週前。

    Baker受訪時表示,Mozilla持續觀察Chrome但不會特別擔憂。雙方的搜尋合作關係類似Google的AdSense方案,也就是網站刊登Google的廣告,並與Google分享相關營收,而Google有許多類似的伙伴關係。她強調:「我們的市佔率持續成長,而我們預期能保持健康的成長。」(陳智文譯)
     
     clipped from www.zdnet.com.tw
    搞自由軟體也可以賺大錢

    鍾翠玲

    國內還在爭論自由軟體能不能變成一個產業時,Mozilla去年已經賺進近6900萬美金。 負責開發維護Mozilla兩大專案計畫--Firefox與ThunderBird(現已成立另一間公司來負責)--的Mozilla基金會,為了獲取支持研發的經費,成立營利組織Mozilla Online。今年年中Mozilla Online在日本成立亞太分公司,九月成立大中華總部,並以「北京謀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為名登記註冊。 Mozilla Online董事長宮力於日前來台參加「2007開源碼國際研討會」。這位曾歷任昇陽中國工程研究院院長及微軟兩大商業軟體公司的技術高層,認為Mozilla開創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可以兼顧「做好事與賺錢」兩種看似衝突的目的。他也說明,從組織來看,Mozilla在決策過程以及對待個人工作者,與跨國公司有什麼不同。  

    問:Mozilla既是一個非營利機構,為什麼要成立一間公司?
    答:沒錯,Mozilla以開發自由軟體為宗旨,但Mozilla的理念也認為,商業力量在網際網路中發展很重要,而維持商業目標及公眾利益的平衡很重要,所以Mozilla成立另外一家公司,有自己的營收方式,以便能支持我們的研發,像Google就是我們的客戶。

    問:怎麼樣的營收方式?
    答:好像一輛巴士把遊客載到某個旅遊景點,可以分點帳。瀏覽器是一個平台,mozilla上提供了數千個附加程式,例如有間公司開發了隨時可以更新世界盃足球賽分數到PC上的小程式,可以將使用者導到這些網站上,我們就跟這些公司拆帳;Google的合作也是如此。去年我們全球的營收為6900萬美金,淨收入還有4600萬。比去年成長了超過20%。我們全球只有80多(最新數字是90)人,算一算,我們每人產生的營收相當地大。 英文有句話叫「do good to do well」,就是做好事才能生活得很好。但是在自由軟體的營生,則是「do well to do good」,因為如果吃了這餐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裏,要做下去並不容易。我們認為,做好事並不一定需要餓肚子。  

    問:台灣政府也一直在討論要怎麼樣帶動自由軟體的產業。
    答: Mozilla的理念是,網際網路是現代生活的一部份,是全球公用資源,應該保持開放並且易於取用(open and accessible),以維護公平競爭及創新。其中,自由軟體及開原碼軟體是促成使用者參與的重要關鍵。很有趣的是,我們做的比較超脫,來到一種宗教層次(笑),然而我們卻能賺到不少的錢。

    問:那在中國現在Firefox普及的狀況如何?
    答:目前Firefox在全球使用者滲透率約為20%,美國大約是18%,歐洲為30多個百分點,在大陸則是2%,在我們來之前還只有1%。大陸有許多網站,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是支援IE還是Firefox,根本就沒個標準。因為Mozilla的理念是,網際網路是一種公用資源,如果要讓大家都能參與使用,瀏覽器就必須走開放標準,這也是我們希望來推廣標準化的瀏覽器的原因。反過來講,任何網站最好也都能支援Firefox,甚至Safari等等,既然Firefox有這麼大的市佔率,當然也是不可能忽視的。

    問:台灣政府開始提及要推動政府網站的browser-friendly,也就是要求政府機關的網站不能只支援IE(IE-only)。
    答:基本上Firefox也不是想要搶微軟的生意,而是提供第二個選擇。一個公開的祕密是,微軟早在IE6推出後就解散了它的開發小組,直到Firefox成為威脅,微軟才重新重視瀏覽器,2005年才又想組起研發單位。(註:微軟挖角宮力擔任互連網技術部總經理,也是看中他原本在昇陽中國工程研究院研究Netscape。) IE7也才會誕生。  

    問:那麼Mozilla組織在整個大中華區的編制如何?
    答:目前有六個人,包括業務推廣、市場宣傳、技術、運營等等。不過和一般外商軟體公司不一樣,Mozilla分工並沒有那麼細,可以同時做很多事。像我現在官很小,可是我可以做很多事;在龐大的軟體外商公司,官可以做很大,但能做的事不多。而且我們常開玩笑說,外商軟體公司因為資源很多,辦活動可以找很多人幫他做,所以到最後,大家的技能都剩下一個:打電話。 Mozilla讓社群參與我們的決策,我們做的事都會寫在blog上,有問題可以公開討論。同樣的,我們在北京討論事情,門也都不關。  

    問:這樣難道不會因此耽誤決策?
    答:自由軟體講求的是透明,所以許多做事方法,都得符合大家都能參與的精神。但也有些例外,例如Mozilla取中文名字「謀智網絡」就是我先去登記再在blog上宣佈的,否則就被別人先登記走了。  

    問:那麼你可以公開一下在大中華區Mozilla下一步的業務會怎麼推廣嗎?像是會不會找台灣的PC業者合作?
    答:有些東西還不成熟,還不能談。至於找PC業者,我們暫時是還沒有這個計畫,因為你可以很輕易就從網路上下載到Firefox。

    2007/11/09 05:00:00

    1 則留言:

    1. Lin先生來信:「我對您提出這篇文章很感興趣,而關於您分享的第二篇文章
      Delivering the 'Whole Product': Business Model Impacts and Agility Challenges in a Network of Open Source Firms. 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
      這篇文章主要細節在介紹一些什麼?
      我看完這篇文章不太懂它的重點到底是在說些什麼?
      所以想請教您關於這篇paper主要重點到底是啥?」

      謝謝您的來信,在此回覆:我並沒有在這篇文章中寫出真正的研讀心得,部份的心得在當時的Meeting中有報告說明。因為我知道同組的李X福先生不讀paper,只會在網路上抄人家寫好的中文(包含簡體中文)內容,一定也會將我Meeting的內容抄成他的論文內容。所以事後我故意在網路上補寫了這篇簡單摘錄的文章,只為了證明我曾經在Meeting中的報告記錄。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該篇paper的重點,請您利用圖書館西文資料庫找出此原文。這篇paper的重點就只有一個,很簡單,說出來就不值錢了。

      回覆刪除

    【2016年5月11日】匿名留言,一律不回應。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與誰說話。

    熱門文章

    Auto Awesome Movie 蒙太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