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2

那天,我向學生們怒吼~一篇來自教授對於噪音環保投書

讀到下面這篇黃樹仁副教授的投書,心有戚戚焉。

教養!教養!
除了學識教育外,欠缺的是「生活教養」!
在台灣,愈往南部,愈沒有「生活教養」!
這些南部人最愛以所謂的「南部人情味」為藉口,來掩飾自身井底之蛙的視野、村夫愚婦的心態、粗俗無禮的品味、以關心為由擅自侵犯他人私領域。

別說村夫愚婦,現在也很少見到口條清晰、言之有物的大學生。
這就是台灣大學教育改革、開放的結果。
原本可以在技職體系快樂學習一技之長的學生,全被納入學術研究殿堂。
這些辛苦過來的大學教師卻因為大學評鑑、系所評鑑而被迫要幫大學生做課業補救教學,誰還有能力去補救學生的「生活教養」?

此外,會這麼樂於製造噪音的原因-無法安靜面對自己,與自己相處。

因為無法安靜面對自己,只要安靜就會覺得恐慌、焦躁,所以要找人聊天吵鬧。

相對的,如果習慣閱讀的人,多半都習慣處於安靜環境,習慣於自身內心對話,所以會比較謹慎避免製造噪音。


 clipped from news.chinatimes.com

那天,我向學生們怒吼


  • 2008-10-20
  • 中國時報
  • 【黃樹仁】

     對我而言,在大學任教的最大痛苦來源是教室外的喧嘩。

上星期四下午特別嚴重。某班學生穿著各自高中制服在室內中庭裡狂歡忘形,以致於我請他們安靜時,完全沒人聽到。幾番提高音量仍無人注意,最後我不得不大吼,才使他們安靜下來。這是我任教大學十餘年最挫折傷感的一天。因為這些學生喧鬧如野獸,而我被迫充當馴獸師,兩者都遠離了大學的自我期許。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如此吵鬧?


其實,只要有人提醒,學生通常會立刻停止喧嘩,甚至道歉。這顯示他們知道喧嘩擾人是不對的。他們不是蓄意擾人,只是經常不自覺的興奮失控。這不是品德問題,而是教養問題。原因是他們生長在喧嘩的社會裡,潛移默化,養成大嗓門的習慣。稍不留意,就會旁若無人,喧嘩不已。

農業社會裡,鄰人隔田相望,通信靠吼。這種環境,使人養成大嗓門的習慣。但現代手機社會,談話不必遠距互吼。愈來愈多工作涉及複雜的知識或文書,需要專 注與思考,容不得分心。都市人口密集,一家大聲十家擾。噪音成了公害,不僅刺耳,且使人心浮氣躁,有害身心健康。

台灣社會轉變 迅速,台灣人也逐漸放低嗓門。但最應安靜的大學卻仍籠罩在日夜喧囂裡,更不必說其他場合。我們的文明水準仍有努力餘地。如何加速文明化進程?要一一提醒個 人自制是很難的。但若各種社會機構能改進制度作為,減少不必要的噪音,將可造就比較安靜的生活環境。以下是幾點觀察與建議。

台灣的中小學是養成國民喧鬧習性的首要機制。朝會必用擴音器,終日不時校內廣播。聲音遠傳,強迫周遭居民聽訓。運動會時廣播狂呼更是鄰居的惡夢。大聲廣播 的學校當然培養出大嗓門的學生。校長們何不在使用擴音器時派人到校外測量音量?廣播以校內聽到為度,避免擾鄰,而且養成師生輕聲細語的習慣。

其次,台灣的醫院、郵局、政府機關的服務櫃台不僅使用燈號,而且普遍配合播音叫號來服務顧客。理由顯然是擔心盲人看不到燈號。但台灣街巷崎嶇難行,盲人 根本不可能單獨出門看病辦事,有人陪伴,不需播音。即使偶爾真有盲人獨行上門,目前各處都有志工,陪同服務綽綽有餘。即使沒有志工,由工作人員特別照顧, 次數極少,應該不難。實在沒有必要濫用播音來折磨多數人。各機構何不實驗停播,觀察效果?

其次,台灣商場普遍播音促銷,大聲 叫賣吆喝,呼喚試吃。在西方國家非常安靜的連鎖店,到了台灣就喧囂不已。難道是認定台灣人水準低嗎?顧客都識字,看得懂促銷標誌,有必要叫喊嗎?大老闆們 都見過世面,何不嘗試文明的經營方式?何不做個實驗,看看停止噪音轟炸是否真的影響業績?或者反而促進企業形象?

其次,等候室、飲食店等持續播放電視,對許多人而言是種折磨。老闆們或許擔心關掉電視會失去某些顧客。但停播電視,也可能會吸引偏好安靜的顧客。何不嘗試市場區隔?何不做市場調查?誰說人人都愛看電視?

台灣已進步到公共場所禁菸,該是減少噪音的時候了。消除不必要的噪音,學會安靜,是文明進步的一環,培養現代國民所必要。(作者為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6年5月11日】匿名留言,一律不回應。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與誰說話。

熱門文章

Auto Awesome Movie 蒙太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