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0

20250120 鈎針貝雷帽 202502

參考小師妹手作這支影片,完成鈎針貝雷帽(202502)。

(註:不一定要參考小師妹手作的影片。找你能接受的示範影片。)

我用 4.5mm的鈎針,比影片中使用的鈎針號數粗,織出來的成品比較粗些,空隙比較大。使用約80g毛線。大約假日2天完成。不難,有興趣者,可以試試。

本來還擔心帽圍太大、太鬆。沒想到戴起來,剛剛好,很舒服。神奇吔!

織到戴在額頭部份的帽邊,是每織一圈就去照鏡子試戴。

因為我使用的毛線比影片示範的毛線細。所以影片裡帽邊織3行。我邊織邊試戴下,織到6~7行,才有影片那樣的寬度,戴起來才有貝雷帽的外型。

最後鎖邊是以逆短針鎖邊,造成有點小凸粒的立體感,鎖邊效果很好看。



2025/01/14

20250114 關於台灣麻疹疫情與疫苗接種看法~永遠不要相信台灣衛生福利部與疾管署等政府部門的說法

最近台灣發生中部醫院境外移入麻疹群聚疫情,台灣衛生福利部與疾管署等政府部門召開記者會,發佈新聞稿來說明麻疹疫情與宣導疫苗接種。

引述新聞媒體報導內容如下:
疾管署研究報告顯示,台灣自1978年起,針對年滿9個月大的嬰兒,實行全面施打麻疹疫苗。1992年引進現行的MMR疫苗,並對年滿15個月大的嬰兒全面施打。但MMR疫苗接種後約10至15年,保護力可能開始逐漸降低。

疾管署也提醒,根據流行病學調查,1981年以前的人通常都已罹患過麻疹,因此多數具有抗體,而1981年以後的是比較需要注意的對象。

疫苗專家直言,台灣麻疹疫情安全很多,不用太緊張;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僅建議在醫院工作者,或經常出國的民眾如空服員等,這2類對象可考慮自費補接種MMR疫苗。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說,過去研究抽血驗抗體發現,在1981年以前出生的世代,多有自然感染過麻疹,到現在都還幾乎百分之百有抗體,不用再追加疫苗。(中央社) 
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確診病例侷限在原醫院,疫情無擴大,不用恐慌。
 
----------------------------------------------

我的看法:

  1. 我的立場,強烈認為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管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醫師失職。

  2. 我完全不相信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醫師的話。

    大家可以去翻翻新冠疫情期間,身為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醫師說了哪些話、做了哪些事。

  3. 永遠不要相信台灣衛生福利部與疾管署等政府部門的說法。要深思與查證被官方話術隠藏下的真相。

    大家去翻翻新冠疫情期間,台灣衛生福利部與疾管署等政府部門說了哪些鬼話。

    例如:一開始明明缺口罩,這些政府部門疾病醫療專業醫師官員居然叫大家不要戴口罩。灌輸錯誤資訊給人民,如同詐欺犯。與現在叫大家不要搶打自費麻疹疫苗的情形如出一轍。

    又例如:疾管署說中部麻疹群聚事件「已控制,沒有外擴」。我就問一句:那位從台中2次搭高鐵到高雄衛武營的帶病者,同車廂的乘客,少說有100人,可是只有16人回報連絡,其它不知名、不知去向的乘客在哪裡?根本掌握不到。疾管署如何信誓旦旦地說「已控制,沒有外擴」?

  4. 1981年以前出生的人,不要相信"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說,過去研究抽血驗抗體發現,在1981年以前出生的世代,多有自然感染過麻疹,到現在都還幾乎百分之百有抗體,不用再追加疫苗。"

    若你是1981年以前出生的人,你相信"1981年以前出生的世代,多有自然感染過麻疹,到現在都還幾乎百分之百有抗體,不用再追加疫苗。",所以你沒有去打自費麻疹疫苗,不幸感染上麻疹,只能說你是台灣政府最希望人人像你這樣子好操控的愚民。

    醫療是一種科學。我不知道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管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醫師哪裡來的自信與依據說「1981年以前出生的世代,多有自然感染過麻疹,到現在都還幾乎百分之百有抗體」?

    光是我知道的人,至少有4-5人全是「1981年以前出生且不曾感染過麻疹且不具抗體」。

    哪裡來的「1981年以前出生的世代,多有自然感染過麻疹,到現在都還幾乎百分之百有抗體」?

    鬼扯!信之,不去打麻疹疫苗,就等著有機會染麻疹受苦!

    台灣政府不會賠償你對其信任致其所受的苦!

  5. 本人於《20240229 鳳山醫院自費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一文記錄我帶母親去打自費 MMR 疫苗。

    沒事我幹麻花錢、花時間、花體力帶我高齡老媽去打自費 MMR 疫苗?

    就是當時新聞媒體有報導台灣有零星少數麻疹案例。

    本來我不重視麻疹疫苗。進一步查詢相關資料,赫然發現麻疹可以空氣傳播,嚇死我了。

    資料又說麻疹疫苗保護力可以維持10-20年不等。

    誰會記得自己小時候何時或有沒有打過麻疹疫苗?

    最好的方法就是補打自費 MMR 疫苗。

    花小錢,換10-20年安心。

    我現在安心地搬板凳看戲。看台灣衛生福利部與疾管署等政府部門又胡扯些什麼鬼話,看著台灣人民又在搶疫苗之亂。

  6. 如果我一個沒有醫學背景的平民百姓可以在2024年2月就嗅到訊號,去打自費 MMR 疫苗。我就不懂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管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醫師為何不會開始有計畫地推動這些超過10-20年麻疹疫苗保護力者補打麻疹疫苗?

    至少你們可以先準備好採購足夠疫苗去要求醫療院所人員(含看護)、長照單位人員、航空機師空服員、機場工作人員、大眾運輸交通人員...等特定對象,比照新冠傳染病做法,先補打公費麻疹疫苗。

    如果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管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自2024年年初開始進行加強特定對象補打公費麻疹疫苗,宣導民眾去打自費麻疹疫苗,也不會有2025麻疹疫苗之亂。

    所以我說:

    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管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醫師失職。

    強烈要求撤換失職的「
    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

----------------------------------------------

2025/01/12

20250112 鈎針百搭毛帽(202501)

2025年第1件作品:鈎針百搭毛帽(202501)。

其實這是2024年12月開始織的第1頂毛帽。只是織到一半,發現帽子愈織愈寛,與影片中完成品那種簡潔俐落的線條不一樣,才發現織錯了,不知何時開始我又自動加針,於是愈織愈寛。

我知道必須拆掉重織,但是又捨不得拆。

其實這個毛帽的織法不算太難,就是要算針數,要3的倍數。若沒有盯好針數,就錯了,必須拆掉重織。

偏偏我織著~織著~就晃神,不知道自己織到哪裡,有時候是無意識地加針、減針、漏針,只能拆掉重織。

心煩,於是擱在一旁,不想動。

先織完那頂歲末漁夫帽,於是漁夫帽變成我完成的第1頂帽子。

2025年,我繼續完成這頂毛帽,否則擱在那裡也不是辦法。

織到花紋成形,帽形與教學影片相同時,我感動到快哭,總算有個樣子,於是更努力去完成它。


材質:羊毛+聚酯纖維+亞克力纖維,沒說材質比例。
出清特價 NT$ 75/200g/球。(19.75元/50g)。

使用 4.5mm 鈎針。毛線使用量約100g,毛線成本約 NT$ 40。

雖然手織毛線成本看似便宜,真心說,市面上機器織的毛帽,花樣多,價格便宜,例如:NET 才賣 NT$ 149,有喜歡的,趕快買。手織成品,若要拿去賣,不符合人力與時間成本。還是機器織的販售商品比較經濟實惠。

這款毛線看似不怎麼樣,但是非常保暖。之前我用這款毛線織過圍巾,這陣子寒流,我戴著圍巾出門,保暖擋風效果令人驚豔。我期待這頂毛帽禦寒效果。

2025年1月25日補充:這陣子都戴這頂毛帽,很喜歡這款帽子的立體紋路,好看。有時候我會把帽簷往上翻摺著戴,也好看。


2025/01/06

20250105 小寒~台鐵綠園道(正義車站—高雄車站雲朶天棚—鼓山車站)健走達標、脚缺氧性疼痛治療

2025年1月5日,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三個節氣。攝氏約20度,傍晚陰,偶爾飄毛毛雨。我穿著夏天短袖吸濕排汗上衣與運動短褲,微涼,舒服。

2025年第一走~台鐵綠園道(正義車站—高雄車站雲朶天棚與吃台鐵排骨便當 NT 80—鼓山車站)健走,目標達成。

傍晚若要買高雄車站台鐵便當,記得在17時30分前購買,17時45分以後買台鐵便當要碰運氣,有可能還剩幾個便當,也有可能賣完。


走到三塊厝車站後,右脚踝開始有點痛。我猶豫要不要放棄,直接搭台鐵回正義車站。

其實走平路,右脚踝不會那麼早痛。大概是走高雄車站雲朶天棚上下坡,而且又從雲朶天棚走那個大曲線2圓圈步道上下坡到1樓地面層,才造成右脚踝提早痛。

所以從三塊厝車站後,慢慢走。偏偏過愛河橋兩端也有大斜坡上下橋,就是今天走了比較多的上下坡,才造成右脚踝提早痛。

回家後,先熱敷30分鐘,有效止痛。

----------------------------------------------

去年2024年10月,我開始健走。無意間發現健走後的右脚踝痛,可以用手持敲打錘背式電動按摩棒敲打右脚皮膚肌肉(從小腿敲到脚底板)或熱敷來解決疼痛。

我開始懷疑:右脚踝痛的原因?

2023年8月與9月共打了2次 PRP 增生注射,確實顯著減少疼痛,比較可以走路。10月看過足踝專科醫師,不到手術程度。經過一年休養,沒有做劇烈活動,只是平日生活需求走路活動,沒有特地健走與運動,幾乎看似正常,為什麼現在走路後右脚踝痛?

若是走路後右脚踝痛,為什麼可以用按摩器敲打皮膚肌肉或熱敷來解決疼痛?

而且我從20分鐘開始走路(不中斷地快走/約1小時5公里的速度),一週走2~3次,視情況,隔一段時間,慢慢增加每次走路時間到30分鐘、60分鐘、90分鐘,右脚踝疼痛發生的時間逐漸延後。現在基本上走90分鐘不會疼痛,不需要熱敷。

有沒有一種可能:以前右脚踝多次扭傷,造成附近血管受傷,產生血管癒合問題,可能血管長的不是很正確,可能血管有結痂斑塊,或血管不是那麼通,以至於走路(劇烈活動)後右脚踝產生缺氧性疼痛?類似週邊血管阻塞造成的缺氧性疼痛,所以只要用按摩器敲打皮膚肌肉或熱敷來促進血液循環,就可以解決疼痛。

類似2020年我去清境玩,我以為自己沒有發生高山症(沒有頭痛、心悸、沒有嘴唇變黑、沒有喘),沒想到卻發生「脚痛(缺氧性疼痛)」、「疲倦」。因為高山(海拔約2千公尺)缺氧,雙脚周邊組織缺氧,導致走路一會兒就脚痛,缺氧性疼痛,需要休息的「間歇性跛行」。特別是中午以後「脚痛」的狀況愈來愈嚴重(我大約早上10時30分到達清境)。走清境高空步道時,有如刀割般腳痛的間歇性跛行症狀最明顯,我感覺自己像是美人魚公主初到陸地學人類走路步步如刀割似地痛苦,造成我中途休息許多次,走沒多久又脚痛,也感到很疲倦,以致於走完步道後,直接提早搭車下山,沒有逛其它地方,草草結束清境之旅。

要搞清是哪種原因很重要。因為脚多次反覆扭傷的人,可能會像我一樣,因為疼痛而少活動。

但是若因為脚扭傷後造成的血管問題,走路後疼痛是因為運動後缺氧,那麼反而要更多運動,才能促進週邊血管血液循環與血管增生,才能走路時間愈長、脚痛時間愈晚發生。多走路來增加脚血管氧氣。

不過脚痛的人不可能沒事去做血管攝影檢查。就算你想做血管攝影,醫師不見得會願意開檢查單。

你總不能脚扭傷後1~2個月,去找醫師說:我脚扭傷了,我想要做血管攝影檢查,看看脚血管有沒有長好、有沒有其它問題。

雖然復健科可以用超音波檢查,或許看不到血管全貌與細節。這個我不清楚。

可能有許多人像我一樣,曾經脚踝多次扭傷,以後反而不太敢走路活動,因為會脚痛。沒想到或許是扭傷時造成脚血管問題,以至於走路後疼痛是因為運動後缺氧性疼痛。

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領域:
  1. 脚踝扭傷會造成週邊血管問題嗎?
  2. 脚踝扭傷後會造成脚缺氧性疼痛嗎?
  3. 如何鑑別脚扭傷後疼痛是骨頭靭帶筋膜造成的?或是週邊血管問題?

我感覺台灣心臟血管內科、心臟血管外科、骨科、足踝專科、復健科...好像沒人搞得清楚你的痛是不是缺氧性疼痛。


久病成良醫。至少我幾個月實驗下來,感覺比較像是血管缺氧性疼痛,不像是骨頭、靭帶等器官問題。

若是右脚踝骨頭、靭帶等器官問題,應該是走5分鐘痛,走60分鐘也會痛。走1次會痛,走1個月會更痛,才對吧!不可能發生健走1個月後反而右脚踝不痛,健走時間還逐漸拉長,是吧?

----------------------------------------------

若要健走,我的經驗:要先準備一雙適合的運動鞋、換成有足弓支撐的鞋墊、比較厚底的襪子。

我買迪卡儂 QUECHUA Hike 100 高筒登山健行襪(兩雙入/黑色/NT$ 249),亞麻與棉混紡,有舒適的襪底毛圈,走起來很舒服。

我試過穿平日那種薄薄的襪子,即使是相同運動鞋與有足弓支撐的鞋墊,平日穿薄薄的襪子確實走不久,感覺脚踝震的厲害,容易脚痛。改穿厚底登山健行襪(任何品牌都可以試試),超級舒服,果真是天地有別。

----------------------------------------------

熱門文章

Auto Awesome Movie 蒙太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