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1

2015/12/29

2015 歐洲魅影影展觀後雜語記事

2015歐洲魅影影展,挑了幾部片子看,幾部片子的主題獨特,觀後雜語記事純屬個人意見,供本人日後回憶參考,不是專業影評。

----------------------------------------------------

BELGIUM 比利時

蘿森
Rosenn

導演 Yvan Le Moine
2014, 劇情片, 片長100分鐘
法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PG 13

著名的英國作家 Lewis,一位已屆四十的男人,帶著一點陰沉的優雅。在1909年印度洋的波旁島 (Bourbon Island)遇見了一位年輕而光彩奪目的女子 Rosenn。這段經典的美好邂逅在明亮與歡樂中展開。然而,有著睿智思維健談的他在涉入一段親密關係後卻成了”高尚的卑鄙小人”…。一場愛與憐憫的角力就此展開。



【感想】

畫面拍得很美,每個鏡頭如風景畫般的美。但是歐洲片就是有點人文色彩,許多表現手法是很平淡、內斂,所以前半部感覺有點無聊,打了幾次哈欠,忍著半途離開的念頭。

故事有點老套,一般常聽到的那種壞男人的故事。但是看這部電影時,真的不會覺得男主角很壞。

我一直在等一個爆點,每部電影總會有個核心價值,有個爆點。我就是在等那個爆點,那個導演想表達的核心價值。

影片進行到中間以後,開始有點意思了,畫面開始呈現出淒涼、泠黑的視覺風格,不像片中前半部那種黃金般燦爛明亮的視覺風格。雖然表現出來的感覺仍然是平平淡淡,但是可以嗅到一絲不尋常的味道。

最後,總算真相大白,在某個畫面中,竟然也感動到我逼出幾滴眼淚。

這部片子觀看時感覺平淡,但是觀影離開後,那個影像後勁力道久久不散,讓人不自覺的想起整個情節,然後愈來愈覺得男主角很壞、壞透了,的確符合上述電影介紹形容男主角是所謂「高尚的卑鄙小人」,令人寒心。

------------------------------------------------------

DENMARK 丹麥

命運談判局
A Hijacking (Kapringen)

導演 Tobias Lindholm
2012, 驚悚片, 片長103分鐘
丹麥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R

一群索馬利亞海盜劫持了丹麥貨船「羅森號」,船隻航行在印度洋上,天氣很好,海盜有恃無恐,時間寶貴是西方的概念,他們只在乎贖金。「羅森號」所屬的總公司CEO是商場談判高手,決定親上火線和海盜周旋,他唯一被要求的重點就是保持冷靜。問題是,世上沒有一家航運學校曾教過學生如何對付海盜,冷靜在燠熱的船艙是不被考慮的選項。

2012 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2012 多倫多影展,2012 倫敦電影節,2012 東京影展,2012 金馬影展。



【感想】

平常若要我挑片,我應該不會挑這部片子來看,不是我喜歡的主題。

這就是近幾年來我會關注歐洲魅影影展的原因,只要時間許可,不預設立場,去看看人家挑的片子,以別人的觀點來看片子,以我自己的感受來解讀片子。

海盜劫持貨船,這種主題的電影不多,但是近十多年來各國貨輪都有發生的狀況,台灣漁船也有類似被海盜劫持的案例。

說起來慚愧,我對於這方面的資訊不是很注意。看完此片後,上網查了一下,哇~台灣漁船被劫持的案例很多呢!中國漁船也是。

匯整維基「索馬利亞海盜行劫台灣漁船紀錄」與其它相關媒體報導如下:


  1. 2005年8月,分屬高雄、琉球籍的台灣漁船「中義218號」、「新連發36號」和「承慶豐號」(除台灣籍船長之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越南、印尼與菲律賓的漁工,合計47人),被劫。船東付出400多萬至700萬元金額贖回。

  2. 2007年5月,台灣高雄籍漁船「慶豐華一六八號」(2名台灣船員與12名中國籍漁工),被劫歷經5個月。歷經5個月斡旋,同年11月以交付20萬美元(600萬元)贖金後獲釋。5月25日,在與船東的談判陷入僵局後,殺害了遼寧船員陳濤。 

  3. 2009年4月6日,台灣高雄籍漁船「穩發161號」(約700多噸的遠洋鮪釣漁船)被劫,2位台灣籍船員:船長與輪機長,5名中國籍的船員、17名菲律賓籍船員,6名印尼籍船員,共30位;4月9日時該船被海盜充做母船用以劫持快桅阿拉巴馬號。直至次年2月11日由英國專家搭乘直升機於海上丟包數千萬元贖金獲釋。期間有兩名船員病故。相關電影美國2013年《怒海劫》,電影中索馬利亞海盜駕駛的漁船(海盜母船),就是台灣高雄籍漁船「穩發161號」。

  4. 2010年,「泰源227號」遇劫,8個月後獲釋,船東聲稱未付贖金,但隔年傳出財務不佳倒閉。 

  5. 2010年,「旭富一號」遇劫,船東與海盜不間斷交涉,於1年半後,26名船組人員獲釋。

  6. 2010年3月30日,台灣「日春財六十八號」漁船在印度洋遭索馬利亞海盜劫持。中華民國外交部表示因海盜要索贖價甚高,且國際掮客從中介入,與索馬利亞海盜的談判至2011年4月才達成初步協議,贖金才從800萬美元降到500萬美元。不過2011年5月21日該漁船卻被索馬利亞海盜利用作為攻擊母船與美國海軍第五艦隊軍艦「USS Stephen W. Groves (FFG-29)」交火,被夾持的船長吳來于與劫船的三名索馬利亞海盜,在交火中一起遭美軍擊殺。後美軍將船擊沈,屍身隨船沉海。台灣外交部協助吳來于遺屬向美方提起行政申訴、請求賠償,但2012年2月下旬遭美國海軍作成駁回決定。

  7. 根據2015年9月台灣媒體報導,台灣駐歐盟代表董國猷與歐盟及「海洋無海盜計畫」簽訂備忘錄,將援助16萬6000美元,啟動「索馬利亞海洋通訊倡議」。該倡議致力於將監控船隻行動、協調索馬利亞國內海防、及歐盟主導的國際海軍進行防治海盜活動,以保衛漁船航道安全,並加強索馬利亞的港口管理。

看完上述台灣漁船被劫持的案例,再回想幾個小時前看的影片內容,非常有感觸,我的態度、觀感完全改變。

大家真的應該看看這部片子,雖然不見得很好看,沒有帥哥美女,沒有太多的配樂,沒有太多美景,偶爾有點沈悶。

不過歐洲片子,比較帶有人文藝術氣質的片子都是這樣子,一種很內斂、自制、簡單動作的情緒表達,不會有誇張的煽情。明明是腥風血雨、膽顫心驚,可是電影看起來卻自然、平淡到有點沒事的感覺。與日本的內斂、自制、侘寂...的表達方式又不太一樣。

片子一開始的序幕氛圍有引起我的好奇心。

整部片子沒有血腥噁心畫面,連海盜上船的過程都是口述。被挾持的船員關在狹小的艙房中,導演只有用船員身上內衣汗濕的畫面來表達船員所受到的悶熱禁錮的折磨。又用被挾持的船員口述抱怨只能在狹小的艙房對著牆壁的桶子尿尿大便,臭到受不了。後來又用畫面呈現被挾持的船員在海盜的監視下,將那些裝滿尿屎的桶子拿去外面厠所倒掉時,那種嘔心臭味,連海盜都掩鼻。但是仍然沒有讓人看到噁心的屎尿畫面。

即使談判贖金,「羅森號」所屬的總公司CEO 也是很冷靜自制的語調。

就在漫長的交涉贖金的過程下,好不容易談妥贖金,完成空投贖金,船員準備回家,一切看似完美結局下,爆點出來了,一個意外結果出現了,但是畫面仍然呈現的很平淡。

我覺得看完此片:
  1. 應該要找些博奕理論與心理學的書來看看,總會有派上用場的時候。

  2. 要學習分辦「壞人」、「扮白臉、裝無辜的壞人」,要小心這類人。

  3. 現代海盜也會使用網路,所以出事後,「羅森號」所屬的總公司CEO要求所有船員家屬、公司員工不得對外洩露訊息、不得對外爆料,以免海盜知道公司的決策。

  4. 看這種片子,心情是有點沈重的。但是有機會看看,模擬一下自己的決策,有時候會有不同的學習收獲。

  5. 災難,往往發生於一瞬間,本能的反應會影響生存機率。所謂的本能,也包含平日對於訊息的吸收、學習所融入的自我決策。意思就是說,如果您被綁架挾持,您要怎麼辦?綁架10天,在惡劣環境下,有毅力、體力撐住,然而若被綁架6個月~2年,甚至獲救釋放日期遙遙無望時,您還有毅力、體力撐住嗎?

  6. 相較丹麥的「羅森號」,反而2010年台灣「日春財六十八號」漁船在印度洋遭索馬利亞海盜劫持的過程更戲劇化,光是想像就很有畫面,更值得改編成電影,來弔祭被美軍擊殺的被夾持船長吳來于。可惜台灣沒有導演、編劇願意幹這事。

  7. 有機會,我要把美國2013年《怒海劫》找來看看。

很認同導演李安的論點,引述2013年11月26日媒體報導:


2013年11月25日於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人文講座中,導演李安表示,台灣電影格局不夠,缺乏主題經營,結構不夠紮實,對話也不太營養,感染力「有點懶」,會影響國際競爭力。

李安在講座中再度解釋,所謂「格局」不是要拍漢武帝、成吉思汗、賽德克巴萊,才叫恢宏格局;相反的,電影要小、要精準,才能做得好。

「中生代到年輕一代有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有點兒虛,說服力不夠。」


---------------------------------------------------

FINLAND 芬蘭

愛國者的血
A Patriotic Man (Isänmaallinen mies)

導演 Arto Halonen
2013, 劇情片, 片長97分鐘
芬蘭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PG 13

由芬蘭十年來票房紀錄保持的導演所執導。改編自70-80年代真實奧運醜聞。

排字工人托沃失業後,老婆鼓勵他做點有用的事,於是他決定去捐血。他的血液樣本讓醫院護士大為吃驚!接著,芬蘭國家滑雪代表隊僱用托沃為人體血庫,明星選手艾諾因而一路晉升到世界冠軍。但一樁意外影響到代表團奪得奧運獎牌的機會,現在成功與否都掌握在托沃的手中…



【感想】

題材獨特。可惜拍攝表現手法一般般,我感覺是編劇的劇本弱了些。主人翁最後的結局有點意外,卻也合理,片頭一句對白早已經埋下結局伏筆。

-------------------------------------------

GERMANY 德國

柏林之東,圍牆以西
West (Lagerfeuer)

導演 Christian Schwochow
2013, 劇情片, 片長102分鐘
德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R

妮爾莉與兒子歷斯終於來到圍牆的另一邊,一心忘掉過去開展新生,可是冷戰氣氛下,她男友的政治身份及死因疑點重重,使她未能過關獲新身份證。面對看不到終點的每日會談,凌厲詞鋒、倔強態度不得不修正,難民中心內裡身份不明的漢斯對孤獨的阿歷斯照顧關心,在她眼中也變成有目的潛伏接近。妮爾莉一心投奔自由,從未想過竟要接受驚恐妄想的精神考驗。



【感想】

說的是70年代末,東西德間微妙政治因素所造成的人生際遇。女主角是博士,化學科學家,因為想尋求新生活,所以申請移民到西德生活。經過嚴格、扒光所有衣服、赤裸裸的檢查後,到達西德,住進西德難民收容所,卻又要經過重重關卡面談審查,獲得西德公民身份遙遙無期,這段期間所發生的經歷。

碰巧,今年歐洲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中東敘利亞百萬難民潮,特別是德國總理梅克爾登高一呼,表明基於人道精神,德國願意承擔接收更多的難民責任。因為梅克爾的這個決定,也導致德國內部正反立場的爭議,其至出現「反德國伊斯蘭化」組織示威抗議。

所以這部講述70年代西德難民收容所的電影,或者可以一窺德國對難民處置立場的歷史背景。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前 2/3 拍得不錯,攝影運鏡用了許多燦爛光影來隠喻女主角心理上期待到西德開始新生命的希望。對比著住進西德難民收容所後,那種陰泠的氛圍,逐漸沈重,女主角的心情轉變成恐懼、猜疑、壓抑。整個故事內容就是在女主角在西德難民收容所所發生的事。

電影的後面 1/3 就不好看了,我一不小心失神,結果就有點看不懂。我真心認為後面的劇情安排的有點突兀。

我一直在想:
  1. 這部電影想說什麼呢?
  2. 想透過女主角來說什麼呢?
  3. 有達到導演編劇想傳達的效果嗎?
  4. 劇本改寫成別的方式會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我認為這部電影是屬於「小題大作」型,就是劇本內容只是抓住某一個小小的片段或主題概念,然後放大成一個故事。這樣子的做法,要做得好,難度比較高,簡單的故事,小小的格局,如何讓鏡頭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考驗著編劇、導演的功力。我覺得這部電影沒有做到,特別是電影的後面 1/3 ,處理得不好,可惜了。

看完後查了一下資料,據說:電影劇本是根據 Julia Franck 的傳記小說 Lagerfeuer (營火) 改編而成。編導將原著中的多角度敘事,改成只集中在女主角 Nelly Senff (Jördis Triebel 飾) 身上,務求讓觀眾更能感受到 Nelly 的壓力以及心情起伏。

與我認定此部電影是「小題大作」型的結論一致。

西方人很喜歡「小題大作」型,學術論文也是這樣。

先前讀 papers ,找了學術期刊與會議論文。某篇會議論文的內容大約10張A4紙,密密麻麻的豆芽菜英文,令人無法喘息,頓時間頭暈目眩,以為很深奧。讀了很久,經過剖析,利用刪除法刪~刪~刪~到最後,很想駡髒話,整篇重點居然就是論文摘要的一句不到10個字的話,真的就只有那個簡單的觀念,然後用許多資料、案例來小題大作、環環相扣、鑽研成一篇論文。

自從我看懂這篇論文的架構後,後來看別的期刊論文就變得比較容易進入狀況,知道重點在哪裡,哪些可以直接無視跳過。

有些人是依靠別人找好的 papers 、整理好的 papers 輕鬆得到學位。不過,有些過程還是自己做比較好,例如:找 papers 、讀 papers 、分析 papers 。

這種資料探勘的過程,只能自己去體會、摸索、學習。一旦知道其中奧妙,很容易在日後生活應用上。特別是在面對新領域、新事物時,這種資料探勘、去蕪存菁、分析決策的能力,往往能讓人有意外收獲。花了數十萬元學費,似乎學到這個能力,才是真正值得。

--------------------------------------------------

HUNGARY 匈牙利

美國夢風情
A kind of America / Valami Amerika

導演:Herendi Gábor
2002年, 劇情喜劇, 115分鐘
匈牙利文發音,中文字幕
分級: PG 13

Tamás是位在布達佩斯工作的年輕影像剪輯與廣告導演,夢想著拍攝他的第一部電影<<罪惡城市>>。他已經完成腳本卻苦無資 金;因此,當他收到美國電影製片人Alex Brubeck發來的email,說他喜歡這個腳本並且願意跟他見面時感到相當的驚喜。Tamás彷彿看見他的夢想即將成真。在他兩個兄弟Ákos-一位 成功的管理者與色胚;以及András- 一位詩人與完全的失敗者,兩人的幫助下,他試圖在這位美國製片人面前留下好印象,並說服他投資自己的電影。在這途中驚喜與歡笑總是不斷…… 

【感想】

很無聊的電影,雖然歸類為喜劇片,根本沒有上述電影介紹所說的驚喜與歡笑。前面60分鐘,已經是片長115分鐘的一半,劇情鬆散,不好笑,沒有笑點,沒有令我發笑,也沒有什麼劇情,沒有重點,攝影也沒有拍得特別美。所以看完60分鐘後,我決定放棄、離開。

匈牙利是沒有好電影嗎?真不懂策展人為什麼要選這部2002年的老電影?用意為何?

歐洲魅影影展也辦了許多年了,總該有許多挑片經驗,不知道主辦單位想什麼?怎麼會挑這種片子呢?

---------------------------------------------

POLAND 波蘭

神之手 Bogowie (Gods)

導演 Lukasz Palkowski
2014, 劇情片, 片長120分鐘
波蘭語發音,中英字幕分級: PG 13

本片講述了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波蘭著名心臟外科醫師兹比格涅夫・莱利加(Zbigniew Religa)带領他的醫療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完成波蘭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的故事。

2014 格丁尼亞 (Gdynia) 電影節-最佳影片。2015 波瀾電影獎-最佳影片。

【感想】

這部片子是真人實事改編,片名《Bogowie》是波蘭語上帝的意思。敘述1987年波蘭著名心臟外科醫師醫師 Zbigniew Religa ,花費23個小時,成功完成波蘭史上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手術結束後,助手直接昏睡在開刀房角落。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選得有特色,高瘦、駝背、菸不離手,一出場就令人印象深刻,己經隠喻是怪醫風格。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器官移植醫學沿革》:台北榮總心臟外科於1987年完成台灣地區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前幾年,台灣的「波波醫學生」事件,讓許多台灣人頓時聽過「波蘭」這個國家。不然,恐怕許多台灣人不知道有波蘭這個國家。

看了這部電影,會對波蘭這個國家有更多的認識。電影中呈現出1980年代的景觀,很多東西都是現在生活中看不到的,例如:開刀房的人戴著棉布口罩、量血壓的機器。

這部片子的風格與表現手法,不同於我們常看的美式醫療劇,剛開始看,有點泠,看不太下去。

2014年的片子,算是很新。某個角度而言,幸好人家波蘭導演保有自己的風格、敘事手法,不流於俗眛。這部電影讓人反思許多議題。

人家波蘭,一個波蘭史上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的故事也能拍成電影,台灣呢?就是沒有那樣的編劇、導演做這種事。

難道台灣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的過程、醫療團隊所付出的心力沒有故事可拍嗎?

很認同導演李安的論點,引述2013年11月26日媒體報導:


2013年11月25日於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人文講座中,導演李安表示,台灣電影格局不夠,缺乏主題經營,結構不夠紮實,對話也不太營養,感染力「有點懶」,會影響國際競爭力。

李安在講座中再度解釋,所謂「格局」不是要拍漢武帝、成吉思汗、賽德克巴萊,才叫恢宏格局;相反的,電影要小、要精準,才能做得好。

「中生代到年輕一代有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有點兒虛,說服力不夠。」


---------------------------------------------

SLOVAKIA 斯洛伐克

步入黑暗 A step into the dark (Krok do tmy)

導演 Miloslav Luther
2014, 劇情片, 片長120分鐘
斯洛伐克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PG 13

一位年輕醫生,前游擊隊領袖,他是一個英雄,還是一個殺人犯?他的妻子,是一個受害者,或極權主義政權的走狗?他的情人,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還是一個天真的被命運背棄的單身媽媽?在共產主義崛起的時代,這些反面英雄人物戲劇性的命運是暴力和反抗,軟弱和勇氣的故事,就像那些在現今仍持續發生的故事一樣。


【感想】

挺複雜的一部戲,交錯進行的情節、場景,頭腦有點轉不過來。我不喜歡這部片子,中途離開。

--------------------------------------------------

UNITED KINGDOM 英國

驕傲大聯盟 Pride

導演 Matthew Warchus
2014, 劇情片, 片長119分鐘
英語發音,中文字幕
分級: PG 13

1984年,柴契爾夫人正採取鐵腕作風打壓英國工會團體,各地抗爭罷工頻傳。然而,南威爾斯一座鄉間小鎮上,兩股出身背景天差地遠的反對勢力,卻意外在此結盟。當熱愛狂歡、打扮入時的倫敦同志,遇上民風保守、勤勉工作的威爾斯礦工,儘管雙方都是政府高壓統治下的受害者,他們真的能放下彼此之間的歧見,共同攜手對抗柴契爾政府嗎?

2014年坎城影展同志金棕櫚獎最佳影片,2015年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配角獎 。



【感想】

這是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剛開始,有點像是紀錄片風格,不太像電影,也不覺得好看,甚至我不抱期待。

一開始是倫敦男同志馬克,看到電視新聞報導政府打壓主導罷工的煤礦工會,認為同志戀者也應該為了支持這些礦工來盡一份心力。於是組成 G. L. S. M.(男同志、女同志支持礦工聯盟,簡稱「同礦聯盟」),在街頭募款,想捐款給煤礦工會,但是卻因為同志戀身份而被拒絕。於是他們找到一個偏遠鄉下的南威爾斯小鎮,除了募款捐款,與當地人交流,也曾經遭遇歧視與拒絕,因為雙方的真心相待,同礦聯盟贏得小鎮居民認同,共同奮戰到罷工結束。

隔年倫敦同志彩虹大遊行,由同礦聯盟支持的南威爾斯小鎮居民發起各地煤礦工會動員居民前往倫敦支持同志彩虹大遊行,成為第1個由特定工會支持的同志遊行。因此,隔年工黨將保障男女同志戀權利納入法案,成為首部同志權利法案。

因為這樣子的機緣,原本在南威爾斯小鎮扶養2名年幼子女的年輕太太,因為男同志戀者的鼓勵,去讀大學,後來甚至成為南威爾斯第1位女性議員。

創立「同礦聯盟」的男同志馬克仍然致力為社會人權理念奮戰,直到26歲那年,檢測出有 AIDS,隔幾天就死亡了。

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就是編劇,適當取材,扒梳出一段意外的組合、感動人心的互動、驚人的結果、有趣的故事。

整部電影可以看到1985年的英國對同志戀的許多偏見、歧見,各種角度的探討,有笑點、有感人,令人不知不覺地流下眼淚。最後看到結尾字幕上打著26歲的馬克因為AIDS去世,令人不勝唏噓。

----------------------------------------------

TURKEY 土耳其

最後一封信 Last Letter (Son Mektup)

導演 Özhan Eren
2015, 戰爭片, 片長122分鐘
土耳其語發音,中英字幕
分級: PG 13

埃克雷姆上尉是一名年輕的空軍也是第一批奧斯曼飛行員之一。他在迎接小女兒誕生的過程中失去了妻子。在1915年2月,英國艦隊的第一個襲擊下,埃克雷姆離開伊斯坦堡前往加里波利駕駛第一批飛機。有一天,在從事空中偵察任務時,埃克雷姆趕去援助一群正被兩架英國飛機攻擊的土耳其醫護人員。其中,一名年輕的護士名叫尼哈爾。當尼哈爾因自己的職責必須返回伊斯坦堡時,這段感情亦將開展成為一段透過信件傳達的偉大愛情。



【感想】

這部電影是2015年的片子,很新,然而影片設定的場景是1915年,所以很難得地看到許多現在看不到的東西,例如:早期沒有機艙的雙人螺旋槳飛機、飛行裝、手搖式錄影機、按下快門就會砰一聲冒煙的照相機、飛行員用手指拿起炸彈舉到機身外丟下來完成轟炸、雙人螺旋槳飛機在空中纒鬥、飛行員在空中以手槍攻擊敵機飛行員...都是現代人想像不到的場景,在電影中細膩地重現1915年的時代氛圍,一大驚喜。

說實在,因為不了解土耳其歷史,所以對於影片中1915年的歷史背景不懂,對於土耳其的人文風情也不清楚,所以看不懂影片中的一些小細節、動作的涵義。

簡單地說,這部電影就是:土耳其觀點的愛國戰爭愛情片。描述土耳其在抵禦英國盟軍海空攻擊的局勢下發生的故事。

關於影片中的愛情,沒什麼太大的意外,在那種戰爭不穏定的局勢中常見的故事。因為表現的很內斂,沒有太大的激情,所以感覺淡淡的。

不管是哪個國家的電影,總喜歡把女主角塑造成苦守寒窯、忠貞不二的聖女貞德,執著數十年、一輩子的堅信男主角會回來,一種殘缺的愛情,一種遺憾的美。

雖然劇情老套,但是整部片子拍的中規中矩,空戰、海戰、砲戰都有,攝影、演員、劇情、配樂,親情、愛情、友情、愛國心、民族主義、宗教信仰全都有提到,各方面水準很整齊。前半部略無聊,後半部比較有意外的爆點,最後的某些氛圍竟也逼出我幾滴眼淚。

至少比2014年看到的土耳其片《伊斯坦堡愛無畏 Majority (Cogunluk)》有意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6年5月11日】匿名留言,一律不回應。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與誰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