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1

2015/06/30

麻薯長茄栽培隨手記(1)~2015年6月穴盤播種育苗

因為6月中旬去農友種苗門市聽園藝課,獲贈一包麻薯長茄種子。於是嚐試挑戰種長茄,記錄栽種過程。

------------------------------------------------

【1. 種子】

麻薯長茄種子,一包3公克裝,打開一看,沒想到芝麻般大小的種子居然約有200~300顆,多到我沒法子細算。

包裝上寫著發芽率70%以上。播種期:7~11月。

我想現在南部天氣都是這種温度,蠻穏定的,6月下旬播種,沒差幾天,大概也行吧。

農友種苗公司官網的麻薯長茄商品介紹摘錄如下:

  • 植株中,開展,結果率高。
  • 果形細長稍易彎曲,果色紫紅,果萼紫綠色,無刺,皮薄嫩。
  • 果重約160公克,果長約45公分,果寬約3公分。
  • 煮食品質優良。
  • 播種至採收約80天。
  • 台灣播種適期:3月至8月。

---------------------------------------------

【2. 種子要不要泡水】

取出大約40%的量,就有約百來顆種子。


種子要不要先泡水呢?

我認為不用泡水。我媽說要泡水。

我借的4本書中:
  1. 只有1本寫說種子播種前,需要先泡水,以提高發芽率與種子嫩芽成長速度比較一致。
  2. 其它2本書都寫直接播種。
  3. 1本書完全沒寫種子播種,作者要讀者直接買幼苗來種,理由是種子播種太麻煩,買幼苗的成功率最高。
買現成的幼苗比較省事,也對啦!可是靠買幼苗來種,沒學會播種,只會半套,感覺也不算成功啊!

我還問過一位講授果樹栽培課程的老師,他說種子細小皮薄的,不用泡水,直接播種。

不確定哪種做法才對,想了一下,決定將種子泡水。種子泡水後,我就出門了。等我回來,泡了10小時,應該是夠了。

6月23日,看了種苗改良繁殖場黃泮宮、薛佑光、李美娟《蔬菜穴盤育苗技術》(以下省略作者名):


播種前對種子先進行浸種處理,提供比穴盤介質中較為一致的吸水環境,使每粒種子都獲得足夠的水分進行完成前述快速吸水期的生化反應,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及萌芽整齊度。

茄科(例如:茄子、番茄、甜椒、辣椒)浸種時間為4~24小時。


所以,播種前,將種子泡水,是正確的做法,這叫做「浸種」。

---------------------------------------------

【3. 種子精選】

2015年6月21日,夏至,泡水約10小時。下圖是剛泡水的樣子,大約1/5浮在水面上,其他下沈。

泡了10小時後,大約30顆浮在水面上。

當時,我有想過,是否將浮在水面上的那些比重輕的種子撈起來丟棄。猜想比重輕的種子應該是不好的。

例如:捐血測血紅素,血中含鐵重,比重大,立刻沈下去。血中缺鐵,比重小,沈不下去,就是營養不良,無法捐血。我猜想挑選種子的原理,大概也是這樣。

可是想歸想,我還是沒有撈起來丟棄。


6月23日,看了《蔬菜穴盤育苗技術》:


依測出之種子發芽率,決定精選的百分比。若發芽率為90%,則剔除約10%的種子,精選出90%可發芽之飽滿種子。

常用的種子精選方式有風選、水選、鹽水選、大小選(篩網選)等,將飽滿健康之種子挑選出以利播種。

比重大的種子適合用風選、水選、鹽水選等方式。使用種子風選機、風鼓或吹風機可將不充實的種子及較輕的雜質吹分離;以水或鹽水可將比重輕的不飽滿種子浮在水面剔除,飽滿的種子下沉留在水底取回。


由以上文章可知,我錯了,應該要將浮在水面的種子撈起丟棄,這就是「水選」。

由上文得知,我這包長茄種子包裝上寫著發芽率70%,至少要剔除30%的種子。

--------------------------------------------

【4. 穴盤與介質】

本來是找了一些雞蛋包裝塑膠盒,打算盒底鑽些洞,來當育苗盤。因為種子數量實在太多,雞蛋包裝塑膠盒也不好管理,後來在農友看到下圖的穴盤,看起來很方便,價格也不貴,每個14元,不用辛苦鑽洞,於是就買了一個128格穴盤。

想不到光是一個看似簡單的穴盤,卻有大大的學問。

穴盤內要放土,本來我只想放以前用剩的培養土、蛭石(已洗曬過)。可是聽了園藝課、看了書後,發現不能只用栽培土。於是:
  1. 以前用剩的培養土,連續幾天放在陽光下日曬殺菌。土壤要鬆鬆細細的。

  2. 買珍珠石(一包50元),洗過,瀝乾。因為看到有網友說珍珠石的粉塵會阻塞空氣流通,所以使用前要先清洗。可是這種珍珠石好難洗啊!粉塵漫天飛揚,不知道別人都是怎麼洗的?

  3. 培養土、珍珠石、蛭石混合,沒有實際測重量,約略粗估比例為培養土6:珍珠石3:蛭石1,調配完成介質。因為以前用剩的蛭石數量少,也沒有特地去買,所以比例較低。所以我這個比例不是正確的。

  4. 後來在 YouTube 看到嘉義社大自然農法蔬果班的張山蔚老師示範(影片:育苗技術123),可用台糖蔗渣土(據說20公斤1百多元)直接鋪在穴盤8分滿。我打算下次試試,反正衛武營附近的國泰路就有台糖量販店,或許有賣。【20150711補充】台糖門市說台糖蔗渣土是供台糖內部使用的下脚料,沒有在門市對外販售。)

-----------------------------------------------

蔬菜穴盤育苗技術》:


在蔬菜育苗上多用美國式128格與荷蘭式240格穴盤。

由於穴盤穴格小,一般土壤的理化性無法滿足穴盤育苗的需求。

一般穴盤育苗介質之主要成分包括泥炭士、真珠石、蛭石、海砂及少許有機質或複合肥料等。

泥炭士約佔穴盤介質的30~80%,其特性是保水力強(超過60%)、陽離子交換能力高、pH範圍在4.5至5.5之間。

蛭石可吸收數倍體積的水分並且也能增加陽離子交換能力,但調配不當會排除介質內空氣造成缺氧。

真珠石可以增加介質的透氣度,其本身不吸水,水分附著表面時不會引起化學變化,不具緩衝力,陽離子交換能力非常低,pH植範圍7.0~7.5之間,但不會影響介質酸鹼度,若使用過量易造成介質水分流失。

介質PH值在5.4~6.0之間最佳。


台南農改場謝明憲副研究員蔬菜育苗與設施管理》(以下省略作者名):


儘可能使用方形穴格之穴盤。圓形穴格容易導致纏根。


---------------------------------------------

【5. 播種與催芽】

2015年6月21日,夏至,晚上23時播種。

因為種子在今日泡水10個小時,臨時想到,不知泡水瀝乾後的種子可以放多久,這麼熱的氣温是否會導致種子變質,於是急急忙忙地在夜深人靜的半夜播種。

正常狀況下,應該要在白天清晨播種。我大概是第一位半夜播種的人。

本來以為播種很簡單,沒想到要一格格地把土分好,要一顆一穴地放好芝麻般大小的種子,把土掩上,居然也令我熱到汗流浹背、腰酸背痛。

頭2行,我細心細工地做著;第3行開始就有點沒耐性地快站不住,因為那個芝麻般大小的種子真的很難拿,並不是想像中的容易。

第5行開始,想到種子包裝袋上寫著發芽率在70%以上,加上種子剩很多,準備的土卻不太夠,於是粗手粗脚地隨便灑,一個穴放3~5顆種子,打算發芽後,再把比較弱的幼苗拔掉。播種掩土後,最後灑水。

完成了9行X8排=72穴。大概用了約100顆上下的種子。

還剩大約30~40顆泡水過的種子沒用到,不知道要怎麼辦啊?因為我冰箱還有剩下6成未泡水的種子。

128格穴盤(14元)

後來在 YouTube 看到嘉義社大自然農法蔬果班的張山蔚老師示範(影片:育苗技術123),穴洞裝土7~8分滿時,先灑水,再播種,掩土,再灑水,最後用塑膠垃圾袋上下包起來保濕防蟲,放陰涼通風處,每日早上與下午共2次灑水,檢查發芽狀況。

我覺得張山蔚老師有教學經驗,教學說明具有系統性的理論與實務內容、容易了解,光看YouTube 課程影片,感覺也跟著學習而有收穫。張山蔚老師也是嘉義大學農藝系老師,嘉義社大師資介紹點此

蔬菜穴盤育苗技術》:


種子播種覆土後,若直接將穴盤置於溫室植床上會因光線直曬、高低溫變化而使介質中的水分快速蒸散,種子發芽環境過於乾燥。

在台灣較簡易之做法是播種後將穴盤堆疊,上層覆蓋報紙或塑膠布於作業場室內進行催芽,催芽時間隨溫度而不同,於夏季時置於室溫約28下即可,冬季則因低溫而延長24小時以上不等。

茄科(例如:茄子、番茄、甜椒、辣椒)的催芽時間是72~96小時。

在催芽期間,每日上、下午各檢視種子萌芽程度,必須儘快將穴盤移入温網室植床上接受日照,避免處於黑暗下使上胚軸伸長造成徒長,影響種苗品質。


原來,播種後,將噴濕的穴盤包起來保濕,這個程序叫做「催芽」。

最後以塑膠垃圾袋上下包覆來「催芽」

好多種子啊!已經超出我的能力了。

光是那72穴,若有7成發芽,就有50顆幼苗,再扣掉長得比較弱的,可能也有30~40顆健康的幼苗,我要移植到多少個超大花盆種植?要拿到頂樓去種嗎?每天提水搭電梯+爬1層樓梯去頂樓澆水嗎?還要裝防蟲網架與攀吊架。哇~光是想到這裡,我都頭暈了!似乎超出我的能力範圍。

----------------------------------------

【6. 發芽、移入温網室】

6月25日,白天,第1顆茄子新芽,尚未完全冒出頭。


晚上23時,另外1穴2苗芽冒出頭,呈折腰躹躬狀,如下圖。專業的說法是:「子葉與胚軸間形成彎鉤」。

白天,這個穴洞還看不出有芽來,沒想到一下子就冒出來,令人開心啊!


撤除上下覆蓋的塑膠袋。

25日,播種第4天,共有4株幼苗。

蔬菜穴盤育苗技術》:


在催芽期間,每日上、下午各檢視種子萌芽程度,必須於胚根超過0.5公分之前,即在上胚軸未露出土面前停止催芽,且儘快將穴盤移入溫網室植床上接受日照,避免處於黑暗下使上胚軸伸長造成徒長,影響種苗品質。


---------------------------------------------

【8. 温網室植床日照】

6月26日,凌晨,以家中現有的塑膠組合鞋架、垃圾袋、曬衣夾建立小型簡易温室。過幾天買了紗網,再重做。

或許就先這樣將就用了,因為不確定以後還會不會種植物,而且也不知道這次會不會種成功,所以不想買太多器具。


本來的1穴2株,一夜之間長很高,也變成1穴3株,如下圖,於是把其他2株移到其它穴洞。

拔起幼苗一看,下面的根很長,約有3 cm。


小型簡易温室移到有陽光的西曬陽台曬太陽,氣温攝氏33度。應該要放頂樓全日照。


已有7株新芽正在曬太陽。


25日,播種第4天,共有4株幼苗。

26日晚上,白天原本有7株。但是晚上發現有1株莖斷掉,不明原因,只剩6株。

27日晚上,共有7株幼苗。21日深夜播種,到現在27日,已經播種6天,只有7株幼苗,發生什麼問題嗎?水太濕嗎?陽光日曬太強嗎?覆土太深嗎?有病蟲害嗎?被鳥吃光嗎?種子死了嗎?還是我太心急?

28日晚上,共有7株幼苗。今日拿到頂樓全日照,有點擔心幼苗會有問題。

29日晚上,麻薯長茄播種後第8日,共有12株幼苗。早上有下過陣雨,看了一下穴盤土壤還很濕,早上沒澆水,晚上才澆水。

下圖左前方,29日傍晚, 一日之內新冒出來的1穴2芽。早上去看時,這個穴完全沒有看到有新芽,結果一日之內就冒出頭長這麼高,神奇哩!

不知道是不是早上淋過雨水的關係?畢竟平日澆水是用自來水,怎麼說也沒有雨水來得自然。此外,有一種說法認為雨水含有豐富的離子,有利植物發芽生長。


6月30日晚上,麻薯長茄播種後第9日,共有18株幼苗。

有些長茄幼苗的莖已經變成紫色,手機攝影於頂樓。高雄市今日市區天氣為晴天,市區最低溫為28.6度(05:10 AM),最高溫為34.5度(11:51 AM)。

這幾天都是高温炎熱的豔陽天,我很擔心因為高温造成幼苗被曬死。不過這幾天觀察下來,似乎擔心多餘了。反而似乎早晚澆水太多,幼苗長得太高,莖有點彎曲,甚至有2根倒下來,我趕快補土給它扶正。



7月1日,麻薯長茄播種後第10日,共有32株幼苗。幾株比較早發芽的長茄幼苗,已經可以看到微微長出來的本葉。

7月2日,麻薯長茄播種後第11日,共有58株幼苗。不包含移穴時斷掉的2株幼苗,想不到土面下的根很長,居然抓土抓很緊,輕輕一拉就根莖分離了。最近這2天新芽紛紛冒出頭,每天都有驚喜。若以播種100顆種子來計算,加上移穴及其它損失的發芽幼苗,目前發芽率近70%,超乎預期。

7月3日,麻薯長茄播種後第12日,共有67株幼苗。下圖是長出本葉的長茄幼苗。若以播種100顆種子來計算,加上移穴及其它損失的發芽幼苗,目前發芽率近80%。


7月4日,麻薯長茄播種後第13日,共有74株幼苗。若以播種100顆種子來計算,加上移穴及其它損失的發芽幼苗,目前發芽率近84%。

7月5日,麻薯長茄播種後第14日,共有83株幼苗。若以播種100顆種子來計算,加上移穴及其它損失的發芽幼苗,目前發芽率近93%。

7月6日,麻薯長茄播種後第15日,共有83株幼苗,同上,看來該發芽的都差不多冒出來了。

7月10日,麻薯長茄播種後第19日,共有87株幼苗,這幾天還冒出幾株新芽,比較早發芽的那幾株也陸續長出第3~4片本葉。若以播種100顆種子來計算,加上移穴及其它損失的發芽幼苗,目前發芽率近97%。可能這批種子很新鮮,發芽率很高,超乎預期。

7月11日, 播種後第20天的麻薯長茄幼苗生長狀況,如下圖。


7月14日,麻薯長茄播種後第23天幼苗的樣子,有點像小森林,有幾株開始長第5片本葉,似乎可以準備定植了。


7月15日,在手機螢幕上手寫的祈晴卡。


7月25日,傍晚,上頂樓收茄子苗時,與茄子苗合照。


第一次茄子育苗,能有97%發芽率,真是天時地利人和,很開心啊!

6月21日晚上播種,現在最快發芽的那幾株,約長到10 cm,快要可以定植了。

最近這一個月,為了茄子苗,花了點心思,早上將茄子苗送上頂樓澆水、風吹、日曬、雨淋,晚上把茄子苗收回家澆水。

不讓茄子苗在温室成長,讓它盡早習慣大自然,接受物競天擇考驗,生命自己會找出口。

還要注意氣象預報,若有豪雨,就不送上頂樓,免得把茄子苗沖垮了。

還要注意温度、光線、風‧..

比較難的,還是澆水(水分控制)。這個就真的全靠自己摸索。

---------------------------------------------

8月4日,發現1株茄子苗葉片出現白色斑點,擔心病菌感染,立刻拔除。

拿尺測量,高度約10 cm,根系盤繞狀況如圖。這一株在目前的茄子苗中算是中等高度,不是最高壯的那幾株。


茄子苗葉片正反面都出現白色斑點

【2015年8月11日】

這幾天,茄子苗葉片出現白色斑點的病株又增加幾株,也出現葉緣褐斑,葉形殘缺不整。

雖然很不願意接受,然而經過這幾天找資料研讀,不得不宣布:茄子苗疑似染上黃萎病

根據劉安妮《蔬菜栽培技術》(五洲出版社;1997)摘錄部份如下。詳細完整內容請找原書 P312~315。判斷的主要症狀:


(一)症狀

病株由下部葉片的葉緣或葉脈間開始發黃,並於晴天中午以後表現失水狀萎蔫,初始時早晚尚能恢復,逐漸發展,葉片變黃的面積不斷擴大,萎蔫的病葉不再復原直至最後枯乾。

如此漸次往上部發展,病葉的葉柄基部形成離層容易脫落,致使後期的病株往往只剩下光桿,整株枯死。

有的病株表現半邊葉片枯黃脫落,半邊仍維持正常狀態。

將病株的莖、根、果實或葉柄橫切,可見維管束變淡褐色,這是田間診斷茄黃萎病的重要特徵之一。

(二)病原

是由一種被稱為大麗花輪枝菌的真菌寄生所引起的傳染性病害。病菌只有分生孢子階段。

(三)發生過程
  1. 土傳病害。
  2. 帶菌種子的病菌可以在莙子幼苗期從根部的傷口,幼根表皮、根毛或側根的自然傷口等處侵入根內。侵入後通過皮層進入維管束在導管內定植下來,隨導管液流而擴展到植株的各個部位,因此是一種系統侵染的病害。病菌在導管內擴展過程中分泌果膠酶使導管內累積一些膠狀物質阻塞水分的輸導,此外還可以分泌輪枝菌毒素使寄主細胞中毒,從而表現全株性萎蔫及維管束變裼色的症狀。病害的潛育期較長。


(五)防治方法
  1. 實行檢疫及種子處理。避免從病區購買種子。進行種子消毒處理。藥物浸種或拌種。
  2. 加強農業防治措施。
  3. 藥劑處理土壤。重點應放在苗床土壤處理,以減少曲期侵染,或在移栽前處理土壤,以減少早期的侵染。如植株已發病再行施藥,則不論使用粉劑或用藥液灌根,均收效甚微。



很大的打擊!

因為我期盼了一個多月,早晚澆水照顧,即將要定植的日子,卻發生狀況。雖然是植物,對於這種生離死別,無能為力之無奈感,深受挫折,很難釋懷。

--------------------------------------

蔬菜育苗與設施管理》:


子葉未展開前勿供給過多水分,易導致胚軸彎曲生長。

在第1枚本葉未伸展前,請勿施肥,以避免肥傷(請注意應區分子葉及本葉之差異,十字花科蔬菜均屬雙子葉,子葉呈對生狀葉,而本葉呈互生狀)。

第2期:子葉及莖伸長期(展根期):水分供給稍減,相對濕度應降到80%,以利介質通氣量增加,以利根在通氣較佳的介質生長。

胚軸徒長:
  1. 水分過多
  2. 温度高於攝氏25度
  3. 陰雨天光線不足


----------------------------------------

6月29日,請教高雄農改場旗南分場朱雅玲助理研究員朱雅玲助理研究員表示:


  1. 幼苗在穴盤要待1.5個月,等穴根盤繞完成後,再定植。

  2. 可以用窄域油來防病蟲害。稀釋後,傍晚噴灑。



-----------------------------------------

7月14日,根據園藝之友162期(2014年3~4月)洪慶章《豐產抗病果型優美的長茄品種~新妹》


茄子幼苗本葉4~5葉、株高15公分為定植適期。

定植前先將土地深耕後,把腐熟堆肥和「台肥43號」複合肥料全面撒施,翻混入表土內,再做高畦。單行畦寬1.8~2.4公尺(可依各人栽培習性調整),株距110公分,每分地栽培株數350∼500株。定植作業以弱光無風的下午或陰天行之,避免太陽光強烈下操作。


--------------------------------------------

【9. 水份管理】

蔬菜穴盤育苗技術》:


當穴盤內種子萌發出土後,開始進入幼苗生長期,由於穴格介質少,對水質與供給量要求極高。水質不良對作物將造成傷害,輕則減緩生長降低品質,嚴重時導致植株死亡。

理想的水質標準包括:可溶性鹽或EC值要低於0.75,超過此值容易出現鹽害;pH值在5.4~6.0時,大部分養分可被溶解和利用吸收;碳酸鹽會影響介質之pH值,其含量需少於2meq/l。

穴盤育苗供水首重均勻度。

穴盤育苗介質泥炭苔失水乾燥至一定程度後,形成疏水材料,即不易再度吸水濕潤,將導致幼苗枯死,此現象在臺灣高溫期育苗時,稍有不慎就常發生,所以保持恆定供水非常重要。

在大規模育苗下,穴盤苗因穴格小,每株幼苗生長空間有限,穴盤中央的幼苗容易互相遮蔽光線及濕度高造成徒長,而穴盤邊緣的幼苗通風較好而容易失水。因此維持正常生長及防止幼苗徒長之間,水量的平衡需要精密控制。

在台灣實際育苗供水上有幾點注意事項:
  1. 陰雨天日照不足且濕度高時不宜澆水。

  2. 澆水以正午前為主,下午三點後絕不可灌水,以免夜間潮溼徒長,於隔日清晨葉緣產生溢泌現象(Guttation)。

  3. 穴盤邊緣苗株易失水,必要時行人工補水。 


-------------------------------------------

【結語】

找篇內容正確的資料,比借一堆書有用。有些書,真的是亂寫啊!

我從種苗改良繁殖場黃泮宮、薛佑光、李美娟《蔬菜穴盤育苗技術》一文,受益良多,在此致謝。我是播種後,有些疑惑,才找到這篇文章,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反覆至少看了10遍。

此外,麻薯長茄的栽種管理方法,可以參考:園藝之友162期(2014年3~4月)洪慶章《豐產抗病果型優美的長茄品種~新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16年5月11日】匿名留言,一律不回應。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與誰說話。